【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明]东方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评介
  作者:陈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10423
 

  第三,提供了东方多个地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概况,为后续的系列研究奠基了基础。就相关的学科而言,本书既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也为东西方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和丰富的史料。比如,除经常提到的各地的洪水神话、传世神话外,研究鬼故事、宝物故事、皮影戏等都很容易从中找到可供比较的原始史料。本书在每章后列出了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方便。不过,如果书后能有书名、人名等索引的话,对读者的方便可能会更大一些。

  此外,从学科建构的意义上来说,由于本书的出版,东方文学学科将由原来的东方文学史(以书面文学为主)、东方文学理论(诗学)的两大方面,转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东方民间文学无疑将成为三足之一。实际上,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格局中,与欧美文学、俄苏文学的研究相比,东方文学研究所占份额较低,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东方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努力,不仅要发扬原有的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优势,而且要在东方文学理论、东方民间文学方面有更突破性的成就。在东方古典诗学(特别是印度诗学)方面,金克木(《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曹顺庆(《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郁龙余(《中国印度诗学比较》,昆仑出版社,2006年)等学者已经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但在诗学原典的翻译和研究、以及与中西诗学的比较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东方民间文学研究就更不待言。

  如何在全面掌握东方民间文学史料的基础上,沿着本书作者们设定的“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的三个既定目标(尤其是第三步《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建造完整的东方民间文学大厦,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本书的印度民间文学部分,对梵语民间文学论述比较周详,但对中世纪以前的、梵语以外的印度其他语种的民间文学介绍得不多。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学集散地,印度民间文学可以用“灿烂辉煌”四个字来形容,比其他东方地区有着更为深厚、丰富的民间文学,如果能够将梵语以外的、南印度的民间文学综合呈现出来,对理解整个东方、甚至东西方民间文学关系都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在史料方面,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史料的范围。不仅要利用东方各个国家(或地区)采录的民间文学资料、历代流传的民间文本、西方多家图书馆或博物馆(甚至个体)所收藏的东方民间文学写卷,而且要重视当前更多、更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大航海时代之后西方人(传教士、商人、士兵等)对东方多个地区的民间故事的采风成果。在体裁上,还有谶言、“荤故事”、“顺口溜”、乃至属于现代民间艺文的“网语”和“短信”等有待发掘,而对民间文学与其他艺术、宗教乃至科技活动的复杂关系亦可深究,比如分析民间文学在东方不同地区的艺术表现、宗教活动中的民间文学元素、宗教文本中的民间文学成份、宗教传播与民间文学流传的相互作用、科技文献中记录的民间文学素材等等。

  本书重视文本分析,对民间文学的“口传”特征分析尚未很好地贯彻始终。对该特征的突出分析,需要建立在相当辛劳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本书的第十五章“菲律宾民间文学”、第十九章“蒙古民间文学”中,有不少的田野调查成果,特别是有关菲律宾山地部落的洪水神话的调查,乃是作者史阳多次冒着一定的生命危险“深入虎穴”而得来的。要对东方各地展开全面的田野工作,目前存在着种种实际困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只有利用各种机缘,或者深入实地或者利用对象地区已有的调查成果。因此,在理论方面,更全面深入地、更细致地分析东方民间文学作品的“口传”特征以及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形态,把东方各国民间文学当作一个具有历史的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对其进行宏观描述和系统阐释。

  在古代东西方文学的关系史上,要将清理民间文学在东方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变异,与这些素材在西方不同文化区域中的流变研究结合起来,在东-东和东-西的双重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民间文学在东方内部的传播,以及对西方文学起源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破除二元对立的东西观,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揭示文化交融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总之,今后的研究相当令人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7-9-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晖]评《列王纪研究》
下一条: ·[张玉安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