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达斡尔族人的世袭佐领贵族阶层中,自清以来就有与鄂温克族世袭章京、佐领等贵族之间通婚的习俗。因为本民族的世袭贵族很少,又有较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只能在贵族氏族之间结亲,于是发展了民族通婚。据调查,一个以图克东氏族为一大族的鄂温克村,通婚对象来自两个地区:一个是到外地区寻找鄂温克族其它氏族的人结亲,另一个是到莫力达瓦旗去寻找达斡尔族人结亲。(13)纳莫尔河地区有3个鄂温克人的村屯,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一个姓图木先杜拉尔的氏族,他们都和达斡尔族有通婚关系,而且通婚的历史很早。其中有一户鄂温克族家族,早在19世纪中期便与达斡尔族的德都鲁氏族世代通婚了,这家主人的祖母、母亲、婶母、妻、弟媳、妹夫都是达斡尔人。(14)鄂温克族也同样,按传统贵族之间通婚,平民及奴隶均不得与贵族成婚,奴隶也不得与平民成婚,于是鄂温克族人与别的民族通婚,也循此例,在各相同阶级之间结亲。鄂温克族人、达斡尔族人都与鄂伦春族人有通婚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鄂温克族男人、达斡尔族男人娶鄂伦春族女人为妻的情况相沿成习。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与满族、汉族通婚的事例很少,这是因为历史上长期与满汉生活地区隔绝的缘故。这种情况与达斡尔族人和汉族通婚不同,清末,以爱辉地区为典型,达斡尔族与汉族普遍杂居,互婚逐渐增多,以后齐齐哈尔、布特哈等地汉族与达斡尔族杂居也增加了互婚。
上述民族通婚状况,到本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贵族与平民的阶级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阶级限制,只依据传统习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婚;其次,彻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内通婚的狭隘观念和民族偏见与歧视,发展了民族通婚。再其次北方各民族与近半年多世纪来自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的大批汉族,实行杂居,原各少数民族和平民普遍发展了与汉族的结亲,其中原八旗各有官职的老户,不论满洲八旗或蒙古、锡伯、达斡尔、鄂温克族的八旗人的后裔,还有不少户不愿与汉人对亲。如在岫岩、凤城、宽甸等满族自治县的婚姻调查中,这些老户订亲议婚宁可到外县寻找旗人结亲,也不与当地汉人结亲。在一些70岁以上的老人的观念中,还在坚持“旗民不结亲”、“满汉不通婚”的传统风俗,列为通婚禁忌,常常有干预子孙与汉人结亲的事例。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满汉不通婚的禁忌在清代有满族比汉族优越的地位与待遇,在清以后有汉族歧视满族的状况,都成为满汉通婚在习惯上的障碍。
(四)各民族之间通婚的古老禁忌
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婚习俗,是最古老的氏族外婚制的扩大与延伸,也是氏族内部通婚禁忌必然发展的结果。如前所述,蒙古族氏族外婚在贵族范围内的极大困难是:蒙古贵族几乎都是一个氏族的脉系,不得不在10世以外的旁支系族内通婚。这正是蒙古贵族在同一氏族祖先的远支族人中寻求配偶的重要原因。为此,蒙古族与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通婚,便成为一种十分合理的氏族外婚制。
但是,满族与锡伯族之间,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之间,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之间,过斡尔族与鄂伦春族之间的双边通婚,却依然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氏族内婚禁忌特殊障碍。
上述各民族都有“同姓氏不通婚”的传统禁忌。蒙古族同一个“敖布克坦”(姓氏)避忌结亲。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各自同一个“哈拉”(氏族)避忌结亲的习俗。鄂伦春族分化成新的氏族“穆昆”之后,同一个“穆昆”避忌通婚也是普遍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爱屋及乌、爱乌及屋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