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春声]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
——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问题
  作者:陈春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5 | 点击数:42466
 

  六、简短的结语

  本文试图通过对樟林这个村落的考察,表达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首先,笔者认为,在是否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意义上争论“口述资料”和本地人记述的学术价值,是没有价值的。研究者的责任不在于指出传说中的“事实”的对错,而是要通过对百姓的历史记忆的解读,了解这些记忆说反映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正是这个意义上, “口述资料”和本地人的记述,可能更深刻地反映了乡村历史的“事实”和内在脉络。其次,当研究者在与“国家制度”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乡村社会”这一概念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或程度上,“乡村社会”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均质性”的分析概念被使用的问题。如果在运用这类概念时能多一点自觉,我们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理解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又次,在樟林一类在地域社会中有重要地位的乡村中,我们可以见到地方官员直接干预乡村事务的大量例证,而更重要的是,乡民观念中关于来自国家的“正统性”的理解,如何在乡村的组织结构和日常事务中有意无意的表达出来。再次,要用“整体历史”的观念区理解地域社会的历史脉络,而将乡村置于地域社会的脉络之中,对更深刻的理解乡村的故事与国家历史的关系,具有方法论上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参见刘志伟、陈春声《历史学本位的乡村社会史研究》,《1997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华书局1998年版;陈春声《社会史研究应当重视田野调查》,《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潮学研究》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樟林港史补证三则》,《潮学研究》第2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八二风灾”所见之民国初年潮汕侨乡──以樟林为例》,《潮学研究》第6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以樟林的四个天后宫为例》,《潮学研究》第八辑,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3]由于本世纪60年代以后围海造田和并围堵口的工程,现在韩江只有5个入海口。

  [4]可参见拙作《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从》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5]关于清代樟林港的贸易情况,已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例如,可参见田汝康《17--19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页18--19;张映秋《樟林港埠与红头船》,《汕头文史》第8辑;林远辉、张应龙《潮州樟林港史略》,《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2期,1993年第1期;《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地区研究报告·第一期·樟林港(1767-1850)》,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1991年版。

  [6]以后商业街区有所增加,如“元通街”,有的街区又演变为“社”,如“新兴街”,但当地居民在说明社区内部格局时,一直沿用“六社八街”的说法。有关樟林社区历史的发展和街区的变化,可参见参见陈春声、陈文惠《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陈春声《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7]《汕头百年大事记,1858--1959》,汕头市史志委员会1960年版,页3。

  [8]尹佩绅《樟林镇鼎建风伯神庙碑记》(嘉庆二十四年),《凤山记序》,道光七年刻本,页21a--25b。

  [9]可参见陈春声《“八二风灾”所见之民国初年潮汕侨乡--以樟林为例》。

  [10] 例如,可参见嘉靖《潮州府志》卷8,杂志;嘉庆《澄海县志》卷8,都图。

  [11]陈国梁、卢明《樟林社会概况调查》,中山大学社会研究所1937年版,页2。

  [12]嘉庆《澄海县志》卷3,城池。

  [13] 陈汰余《樟林乡土志略》。

  [14] 顺治《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

  [15]陈国梁、卢明《樟林社会概况调查》,页5。

  [16]这些文献现以“樟林乡土史料”为题,以专集形式收藏于广东省澄海县博物馆。

  [17]参见拙作《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

  [18] 参见拙作《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神庙系统的研究为中心》。

  [19]《樟林乡土史料·乡党里甲释疑》。

  [20]《明会典》卷36,课税五,渔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人类学质疑“发展观”
下一条: ·[科大卫 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相关链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毕雪飞]冲绳久米岛天后宫田野调研报告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杨嘉欣]从“一湾一井”到“自来水入户”:眉山市仁寿县镇龙村用水方式变迁现象探析·[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李西香]旱池:乡村社会的标志性文化与乡村秩序构建·[张兴宇]乡村公共信仰礼俗中的分合传统与自治实践
·[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