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代序)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4 | 点击数:14684
 


  当代的学术,不管什么学科,应该以营造尊重普通人、
让普通人相互欣赏的知识条件为专业伦理的基准线。

  我心中的民俗学

  就学术而言,我心中的民俗学是一门足够独立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让从业者感到足够自由的学术;是一门人文属性足够强,却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就学术政治和学科制度而言,我心中的民俗学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民俗学要通过“俗”的研究来理解“民”,理解作为民主政体的权力根基的普通人;要通过“民”的研究来理解“俗”的传承,理解“俗”的传承如何构成国家共同体的社会再生产。“民”在社会价值上不被尊重,一个社会不会有民主;“俗”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地位,这个共同体的社会再生产一定出问题。重视“民”和“俗”的问题,是在重视共同体的基本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

  简而言之,民俗学是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在应用上可以说是研究共同体延续的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学术灵感和社会关怀都来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它长期显得平凡、边缘的直接原因;但是,在一个政治民主和文化公民身份(cultural citizenship)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它必然属于主流,必然处在公共领域的中心。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民俗学正在成为这样一种学科。

  理解生活世界的文化自觉

  “我”是谁?我和谁是“我们”?身份意识、认同问题是各种层次的共同体的核心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情境性回答都会明显甚至强烈影响“我们”相处的态度和相互对待的方式。可是,靠什么界定“我”,一个一个的“我”又怎么被认知为“我们”,这是所有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都直接与间接参与的知识生产工程。

  关于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各种学问家、政治家提出了无数大相径庭的说法,从“贫病愚弱”到“战无不胜”,从“腐朽的酱缸”到“人类在新世纪的灯塔”,极端化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回头去看,它们各有自己的情境性诉求,难免流于追求短期效应的实用主义。然而,虽则各种说法因为特定情境而生,有自身的合目的性,但是它们却并不随情境而消逝,而是集聚成为关于“我们”的知识,成为随时被征用的标签贴在我们身上。

  坦率地说,中国知识界的作为是让人遗憾的。造成遗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学理上看,最突出的问题是“生活世界”在思想和学术中的缺位。生活世界是日常实践的领域,也就是蕴涵着共同体的普通人的本源性文化价值的基本领域。前辈在倡导塑造“新民”、“新人”、“先锋队”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及具体的人是有他的生活世界的;他们在砸碎旧社会的时候,也绝对不会顾及其中的人有他的生活世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生活世界的“理所当然”属性是断然不被承认的。时代的先知先觉在下决心通过改造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追求现代化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认知到人是栖居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恐怕对方式与过程的选择会少一些武断与表面文章。

  关于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各种会舞文弄墨的人,或者说有发表特权的人,借助“民族性”的概念工具,排列大量铁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各种劣根性。除了愤世嫉俗的人或具有意识形态热情的人,自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总是觉得似是而非。为什么?因为真实的生活世界不可能被语言表述穷尽,不会因某种表述强而有力就变成那种表述;因为共同体大众的生活世界不可能被专家的情境性目的所吞噬,专家的言说永远只是处于它的表面甚至外面而已。

  从专业性来说,中国现代以来的学术对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表述还是非常粗浅的、片段的、断面的。学术和意识形态指导的现代化工程(作为专家活动)本来是应该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是应该在与生活世界具有足够的对话之后才形成,才推动的,还应该是在过程中不断回到生活世界的。恰恰相反,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以及与之伴随的专家知识活动基本上一直是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格格不入的,并且常常是将其置之不理、弃之不顾的。显然,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对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从来没有树立起自觉的表述意识或表述的自觉意识,所以从来也无意于寻找表述的路径。

  近30年来,专业知识的符号暴力与国家机器的结合方式大致呈现一个趋势,这就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直接干预不断减弱。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越来越具有传统的面貌。通过我们称之为“民俗复兴”的传统面貌的自我呈现,我们意识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在”那里,一直就在“那里”。而之前中国的现代规划忽视了它,没有尊重它,致使中国的价值、中国的集体意识遭受了重大伤害和损失。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样貌,中国社会的很多奇迹和怪相以特定的方式发生,都应该从这个社会的生活世界寻找解释的原因。

  我们昔日在世界中的弱势地位使西学的知识分子无暇在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下替“民”做“主”。由此累积的心理矛盾和人际之间的关系紧张终于呼唤出“文化自觉”的思潮,以便疗治中国社会的价值创伤。理解我们自己,就必须寻找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理解了自己共同体的生活世界,才有望理解自我,达到文化自觉。今日中国在世界局势中上升着的位置激发了学人探寻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心境。不仅是民俗学,以“社会”整体为观照对象的各门学科(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可以归为“社会”学)都能够有所作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柏峰]北方村庄的派性政治与日常生活
下一条: ·[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力与真相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