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代序)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4 | 点击数:14721
 

  上路之后路很长……

  大海没有波涛,无以显露自己的声色。生活世界是漫无涯际的大海,凭借民俗显露自己的形迹。既然民俗是生活世界的表征、现象,那么,民俗的现象学将帮助我们探索生活世界的就里。

  探寻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民俗学在场。我们稍感快慰的是,对于这一学术盛事,中国的民俗学群体没有缺席。

  在过去二十年里,当我们观察民俗复兴的势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活世界的呈现。这得益于胡塞尔现象学在国内的传播。不是我们发现了生活世界,而是“生活世界”的概念工具映照出了民俗的身影之后的那个深邃的世界。自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和学术的主流是把生活简化为民俗来处理的,一直努力通过处理民俗来处置涉及亿万人民的生活。实际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庞大群体的生活是不可以这样被糟践的。民俗是紧密关涉着专家活动无可超越的生活世界的,即使肤浅的思想采用现代技巧企图操弄民俗而宰制大众生活,民俗也总是拖带着、裹挟着生活世界。历经曲折,我们看到了民俗所从出的王国,我们开始尝试循着民俗的来路走向生活世界。这是我在1990年开始撰写《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背景和心态。

  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固然是国际通行的学科分类事实,也是它的专业杂志、学者队伍和职业群体所支撑的社会认知。可是,主要在专业内部,围绕民俗学是否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一直有各种争论。我也在二十多年前加入争论之中。我在今天看来,这种论争其实无关乎民俗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所有的争论,在努力为学科的独立性和整体性提出“更好”的论证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为民俗学同行提供新选择、选择的新空间,都是在为自己和同行的新探索提供正当性。争论在谈真理,其实围绕的是自由。一门学问,总要不停地调整自己,让年青的后来者有兴趣,能够自由发挥。

  民俗研究是很容易流于表面文章的,但是“生活世界”的概念所支撑的民俗学理论大厦能够增强民俗学的智慧含量,拓宽民俗学者的用武之地。“生活世界”既为民俗学打造哲学根基,也为民俗学的经验研究提供不断深入的预期。如此定性与定位的民俗学,是由富于省思的哲学维度、调查研究的经验维度、“俗”的文化维度,“民”的社会维度与政治维度所编织起来的。这些都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路径而汇总、整合在一起。

  我对民俗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的认识其实是从撰写硕士论文开始的。我在1988年夏季完成的《民间口头创作新探》借助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分类,说明以“民间”为对象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包括两类,一是达到一定形式化的、具备文体(genre)的作品(如史诗、故事),一是没有达到文体门槛的语言表达方式。前者是社会意识形式,后者是社会心理。民俗学的行当是有同时研究二者的机会的。民俗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但是它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涉足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为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提供学术的支持。

  我还把最近一些年能够体现我思考民俗学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三篇文章汇成一编,作为我还在局内的见证。但是,我个人后续的学术实践并不能够代表民俗学同仁对生活世界的领悟。

  在近十年,真正钟情于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与生活世界的理论价值的学人是吕微和户晓辉。他们系统地钻研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溯柏拉图到康德的西方哲学。户晓辉甚至从头学习德语,现在已经自己动手翻译鲍辛格尔在1961年用德文出版的《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我们几年前就相约要一起开一个讨论民俗学与生活世界的工作坊。他们两位都写出了研究的新得。我特别请他们允许我把他们的力作排在我的初步研究的后面,展现民俗学同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实力。吕微对生活世界的阐发不仅对民俗学而且对一般的社会科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于生活世界的民俗学路径,还需要他们做进一步的理论推动。

  也非常感谢刘晓春在我的催促之下完成了关于中国民俗学过去三十年的经验研究的总结性文章。以钟敬文先生为领袖的多个机构的多位民俗学家在这个时期为中国民俗学培养了众多人才,其中多数人的博士论文是以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他们各有自己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学术路径。刘晓春以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来塑造一个知识群体的形象,其实是成功地为后来者建构了民俗学进入现实、理解民众生活的着力框架。

  当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当我们把生活世界作为民俗的意义来源和服务对象,当我们把“生活世界”作为民俗学的认识论基础,民俗学者会有新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民俗学慢慢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不论民俗学发展出什么样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将发挥动力提供者的作用,促使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在作为学术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自觉的一种途径,以体现一种制度化的机制。

  高丙中

  2009年7月13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柏峰]北方村庄的派性政治与日常生活
下一条: ·[张广生]日常生活、权力与真相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