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生神话是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感生神话以反映人的起源为主体,在不同区域的民族中分布广泛。据感应对象的差异,可分为感动物、感植物、感无生命物以及感神等类型,具有明显的实用目的以及夸大的神圣生育、扭曲的因果关系、叙事的多元组合等特点,表现出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生活信息、民族关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感生;神话
感生神话是古代神话的一种重要类型。该类型不仅在我国汉族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少数民族神话中也有广泛遗存。“感”字作为一个多意词,从训诂角度讲,与“咸”或“甘”相通,有“接受”之意,常作为中国文化中表示阴阳交合关系隐语之一,如《释名》中解释为“甘,含也。”“感”字又与“出生”相关,如古代的日出之地名“咸池”、“甘渊”等,这些名称也暗含了新事物产生的意思。感生神话的基本主题反映的是人类起源问题,一般叙述为远古的女子或其它物体不直接与异性交合,而是有感于动物、植物、无生命物等,而有孕生子。通过对这种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我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民族间的文化影响关系。
一、少数民族感生神话的基本类型和分布
“类型”作为文学评论中的一个术语,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关于“类型”的辞源,英国数理逻辑学家罗素较早意识到“集合”的概念,提出类型论,认为有一类“集合”并不是真正的集合,而是所谓的“类”,集合本身是不能包含自身的,“类”却可以。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类型表现为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的完整故事,因此,每则神话作品都会属于某一个类型。美国学者汤普森对“类型”解释为:“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1](P499)一则神话可以由若干母题按相对固定的顺序组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类型。
(一)感生的基本类型
从目前笔者搜集的我国各民族1881篇神话看,感生神话有176篇。绝大多数感生神话中的始祖包括神、半神、各种文化英雄、创世者及建立世界规律之人物等等,都有一个不通过婚配而诞生后代的神奇故事。为表现这些人物出生的不平凡,“感生”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育形式之一。从所感的对象分类,有感应多种物象和感应单一物象两种基本类型,其中,感多种物象的神话数量不多,如蒙古族神话说,也速该为儿子贴木真求婚时,梦见白海青(鹰)抓着太阳和月亮飞来落在他手臂上。土家族神话说,“卵玉娘娘”在河边吞吃了八颗桃子和一朵桃花而怀孕三年六个月,生下8男1女,世上才有人。此类神话在内容上带有明显的后世加工成分。从单一感生神话的生育主体看,以女子(包括女神)为感生主体的神话数量达143篇,占感生神话总数的81%。据该主体所感应的对象的差异,可分为感动物、感植物、感无生命物以及感神等类型。
1、感动物。女子(女神)感动物而生育是感生神话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源于动物图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感龙(蛇)。我国少数民族的感龙神话常常以龙的变形物出现,如白族神话说,一个女子江边寻夫时,见江中有木,逆流而上,惊迷若梦,见一美男子,乃黄龙所化,夜至房中,因而怀孕,后生9子。彝族神话说,“玛贺尼”(未婚女)因梦龙感应生子。傣族神话说,一女子在河中感金龙化作的木头,生10子,于是大地上有了龙的子孙。该类型与中华民族日趋定型的龙崇拜或龙图腾有关。
(2)感虎。如苗族神话说,婆婆生后生引雄,引雄与姑娘妮仰相约后相互误会分手,妮仰吃了引雄打死的虎肉,生怪头崽和1个女崽。白族神话说,有一位白族姑娘,梦与虎交而孕,生1男孩。因孩子生而无父,即以虎为姓,取名罗尚才(白语“罗罗”即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