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怪胎及处理方式的文化意蕴
为什么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大多有砍碎“怪胎”的情节,而不是婚配后直接生产出人类,或者由“怪胎”自然转化为正常的人类?甚至还要不厌其烦地交代处理怪胎的过程?这是一个有着深刻含义的问题。神话中洪水后血缘婚(包括其它一些人神婚、人仙婚)的结果,一般出生物都不是正常的人,而是生出畸胎或异物,有的是肉团,有的是怪物,有的是葫芦,有的是瓜,有的是没有手足或者其它形式残疾的人,这些自然不象是随意而为,如彝族有生葫芦,生肉团,生怪物等说法;藏族有生麻绳,生肠子之说;白族有生肉坨坨,生狗皮口袋,生不能生育的子女;土家族是生一串葡萄,生红血球,等等,多数情况下还要做出对怪胎的剁碎切割等处理,然后才繁衍出不同的姓氏、氏族或民族。本质上看,这种情况也不象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试图通过强调血缘杂交引发的残疾,使人类意识到近亲婚配之弊。相反,这个过程却隐藏着丰富的神话思维和深刻的原始宗教观念,体现了神话的神秘而神圣的创作传统。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古老习俗研究认为,在一些较原始的民族中交感巫术在人民的信仰和行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初民们认为在事物的嬗变、衍生过程中遵循着“相似律”和“接触律”,即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在物体间可以超越时间、超越距离发生作用,“已经证明过,人身神祇的灵魂常被认为在死时转给了另一个神的肉体化身”,“死人灵魂会转给他继承者的观念,原始民族是完全熟悉的。”⑦如《山海经·海内经》载,舜杀死鲧后,鲧的尸体“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说:“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为什么要杀鲧然后产生禹?显然,原始初民看来,神的力量具有传递性,鲧通过被“杀”把“神力”传给儿子“禹”,这正是后来舜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的基础。又如史书中关于商汤的记载“炎旱七年,汤祷桑林,祈福于天,翦发离爪,自以为牲。”这与一些民族的人头祭或分割圣餐的意义相同,被肢解的“神”或特殊的“人”带有灵气,可以利用对他的某个部位的“交感”使自身得到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在这类神话最后的结果中,无论是通过对怪胎的切割同时出生的几个民族、还是不同姓氏以及不同特征的人类,这些再次产生的“人类”也就有了旺盛的“神性”,也许这不仅体现出神话之所以频频出现切碎肉饼、肉球、肉肠等怪胎的最初用意,也体现出神话之所以被后人视为宗教载体的文化特性。
3、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中的其它社会内涵
神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已经久远的人类历史,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早期人类活动的信息。如壮族神话中的布伯、布依族神话中的布杰都是因为旱灾而问罪雷公,反映了早期农业生产和稻作文化的产生;苗族神话中姜央因与雷公分家不均而产生矛盾,反映了私有制形成后原始社会状态的解体;瑶族神话中雷公为鸟的化身,则与远古时期瑶族的渔猎生活密切相关。表面上写人与神,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些问题。同样,关于洪水后血亲婚,神话中一般要强调血亲婚的必要性和矛盾性,如果不婚配,人类将会灭绝;但又意识到这种行为违背天伦,不合人性,于是出现了神劝、占卜、婚前难题和其它一些应验方式,例如不同的神话中曾出现天神相劝、雷公相劝、灵魂相劝、神龟金龟相劝、太白金星相劝、观音菩萨相劝等等;占卜过程也有问竹、问松、问棕树、问石、问龟、问乌鸦、烟柱相绕、头发相绞、两股流水汇合、滚石磨、转山相追等等,不足而论,一方面,产生这些说法,是因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婚姻形态发展了根本变化,人们发现了血亲婚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类道德标准的变化,试图通过神灵、征兆等虚幻的形式注释原来神话传统中的“不合理”内容。
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还很好地印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如柯尔克孜族神话说洪水后繁衍出秦、突厥、蒙古人的祖先;布朗族神话说从葫芦里出来了汉族、傣族、佤族和布朗族;独龙族说兄妹结婚生育的9对男女,成为汉、怒、独龙等9个民族的祖先;哈尼族说洪水之后兄妹结婚,妹妹全身怀孕,生出大哥哈尼族、二哥彝族、三哥汉族、四哥傣族、五哥瑶族;基诺族说生出控格、汉和基诺人;傈僳族说生出傈僳、汉、独龙、怒、白族;彝族说生出了汉、彝、傣、傈僳、苗、藏、白、回等8个民族,等等。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古以来广泛的民族交流融合,促成了民族间和谐相处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虽然这些关于民族同源的情节可能产生较晚,但却是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55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②杨堃、罗致平、萧家成:《神话及神话学的几个理论与方法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1期。
③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第1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④[俄]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第110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版。
⑤张元龙、张勇:《苗族始祖的传说》,第1-19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⑥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编),第432-44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⑦[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第431页,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原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