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9 | 点击数:23890
 

 

[内容提要]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这类复合型神话具有特定的产生背景,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产物,一般由洪水故事和人类起源两部分构成,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叙事结构。各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类再生;洪水;神话
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是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数量多、分布广,特别是南方民族地区这类神话更具有深厚的传播土壤,存在着多种异文或变体。本文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和形态,洞察不同民族间人类再生洪水神话的共性特质和文化差异,并对其特殊语境中典型情节的意蕴予以解读。

 
一、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的产生与叙事特点
 
从神话发生学的角度分析,神话的产生既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不同类型的神话往往有不同的产生时间。一般来说,反映单一主题的自然神话、图腾神话等产生较早,而反映一定社会内容和社会问题的神话则产生相对晚近。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属于复合神话,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应该晚于洪水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两种类型。
1、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产生的背景与时代
神话的产生是先民们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的思维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理论上讲,与人类发展的历史相适应,神话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不同时段和相对应形态,大致可分为神话创作的不自觉阶段、半自觉阶段和自觉阶段,其形态也有原生态神话、次生态神话和拟神话等,尽管这些结论只是大致的宏观分析,但对于廓清神话产生和发展的总体框架很有意义。
洪水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属于早期神话。关于早期神话的产生,依据迄今为止的大量考古发掘成果和通用的碳14测定,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这个时代相对应,马克思也提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①还有研究者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个别单一的神话,如一些自然现象的神话,就起源了;而关于整个宇宙的神话,则可能形成较晚。从个别到一般,这符合人类认识的总的规律。”②尽管各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进程不尽一致,但其文化发展的轨迹则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表明,原始部落或氏族多依水而居,特别是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开始制作并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从事集体采集或狩猎活动,原始农业也在此时萌芽,而大河的泛滥成灾或天降大雨等自然灾害,不仅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迫使先民们不得不与之作经常的抗争,于是洪水便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然现象较早地进入神话中,神话中所反映的洪水毁灭世界具有客观基础。至于人类起源神话,也大抵产生在这个时期,人类起源神话在各民族中的广泛流传,体现了各族先民们对自身的热切关注与积极探讨,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类早期多种社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的产生相对晚近。与上述洪水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相比,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是这两个类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都以口头的形式相传承,缺乏明确的时间界定,并且对此缺乏必要的早期文化考古,一些结论只是一种推测或假设,不宜作为论证根据。因此,各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产生的具体时间难以断言。但从此类神话的核心问题入手,仍可以做出大致的结论,例如神话中所叙述的兄妹结婚再生人类就是一个非常多见的母题,如瑶族、壮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水族等41个民族的神话都有关于洪水后兄妹结婚的说法,有的说是伏羲与女娲,有的说是伏哥与羲妹,有的说是本民族所尊崇的文化英雄,其中以伏羲与女娲最有代表性,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神话产生的时代烙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下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