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贺信──致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组委会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9 | 点击数:5851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年会组委会:

  欣悉贵校非遗社团2009年会即将召开,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及民俗学论坛向会议致以热烈的祝贺。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全国民俗学工作者的群众性和非赢利性的专业学术团体。其宗旨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承载着相关族群和社区特有的生活世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和民间智慧。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类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团结广大同仁在“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国家节假日体系改革及制度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申报指南》和“国家级名录”的申报、评审及监测督察等文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民俗学会的会员也在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内在理路,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学会成立26年以来,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研究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12月10日,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专业机构。在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先后召开的历次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专家学者都围绕“高校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专业教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正如刘魁立理事长所说,“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的工作关系到中国民俗学会的发展,学会在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和有效存续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令人欣喜的是,在扬子江畔我们看到了这种新生力量的崛起。贵校以祖国母亲河的名字命名,也为祖国母亲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活跃着这样一群可亲可爱可敬的年轻人。他们正是未来的希望! 自2006年以来,长江大学的青年学子和教师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掀起了以关注、记录、保护和研究家乡“非遗”为重心的热潮。几年来,长江学子的团结协作和身体力行已取得骄人的实绩,并且通过“民俗学论坛”和“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极大地鼓舞了相关高校的师生。

  刘魁立教授曾指出:民俗作为人民生活实践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一直作为民俗教育与传承的主要方式而倍受重视。但是“以口传心授作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系统的传授与教育,却往往被忽视。”民俗教育最初来源于社会,现在教育应当反哺社会,“让真正的民间文化的主体了解自身”。我们相信,贵校此次年会的举办,对于“非遗”进校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年轻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交流、社群合作,乃至高校民俗教育工作和未来学术梯队的培养都将发挥示范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藉此佳机,共襄盛举! 让我们一同回顾钟敬文教授早年对民俗学事业的展望,并相互砥砺:

  人间世代长相续,
  事业今人接古人。
  千载东流河上水,
  波消浪涌迄于今。

                ──钟敬文《黄河游艇上有感》(《兰州吟卷》之一)


  预祝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    同贺
                   民俗学论坛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2009年会:会议通知与参会手册
下一条: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在南宁举行
   相关链接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