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守华]民间文学宝藏的开掘与继承
——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价值与影响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2 | 点击数:9793
 

  3.由于在总方案提出的三项原则中,全面性和代表性都突出地强调要选录“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作品”,“入选作品应注意在地区、民族、内容、形式、风格、类型等方面的代表性”,因此有力地堆进了对众多少数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采录。不论是故事集成、歌谣集成,少数民族的作品在其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故事集成四川卷还将境内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傈僳、布依、傣、蒙古、白这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故事和汉族故事并列成为十几个分卷,给人以鲜明印象。中国少数民族的口头语言艺术之丰富优美,深受海内外学人赞誉。在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下,上世纪50年代就掀起过开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热潮,并着手研究编写各兄弟民族的文学史,这次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活动,成为了又一次广泛深入地开掘民族民间文艺宝藏的文化工程,也是费孝通先生所论述的关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成书后,不仅留下数量众多的资料本和原稿,为后续工作留下广阔天地,还给民间文艺学研究打造了良好契机。在学界获得好评的100多种学术论著,如袁珂的《中国神话史》,陶阳、钟秀的《中国创世神话》、谭达先的《中国的解释性传说》、许钰的《口承故事论》、刘守华的《中国民间故事史》、祁连休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万建中的《解读禁忌》、金荣华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刘锡诚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等,大都是依托民间文学集成所提供的鲜活资料而成书。采录和研究是民间文艺学相辅相成的两翼。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早期深受英国和日本学派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向苏联学派“一边倒”,改革开放初期又紧跟美国学派的步伐,可以说直到编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在集成编委会这个学术团队中,将基本理论方法和民间文学采录写定编辑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研讨琢磨,才得以从中国民间文学实际状况出发,有了一系列真正的理论建树,如民间文学分类体系的确立,“故事家”和“故事村”的发现,对富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民间传说圈的肯定,等等。许多基本理论方法不再是洋教条的生搬硬套,而是逐渐被中国化、本土化了,中国民间文艺学正向成熟境地大步迈进。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出版,给海峡对岸的台湾以巨大震动。正是在祖国大陆编纂民间文学集成热潮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人积极行动起来,很快也掀起了一个采录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热潮,如“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主持采录出版了台湾卑南族、鲁凯族、赛夏族和金门、澎湖等地的民间故事集,“清华大学”的胡万川教授指导和推动了对台中、云林、彰化、高雄、宜兰、苗栗、桃园、台南等地的民间文学采录。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教授在《台湾民间文学的采录》一书中坦言:“在观念和方法上,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启迪。”由此可见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出版,不仅如同钟敬文先生所说的“在世界人民文化史上,矗立起一个文献金库”,还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财富的整体保护传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来源:中国艺术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联网 2009-11-0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耿羽]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整体性和主体性
下一条: ·[陈金文]走近邓迪斯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贾志杰]媒介研究视域下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再认识·[洪鑫珂]论网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