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斯特劳斯作品集
学界反应
他特别重视中国文化传统
高宣扬(同济大学哲学家)
1978年我到巴黎,就读于索邦一大做博士论文。一大隔壁就是法兰西学院,我跑去听列维-斯特劳斯讲《亲属的基本结构》研讨会,我是在场的唯一中国人,所以他很注意我。我希望博士论文能得到他的指导,他也很高兴,从此我们开始交往。我到他家去过三次,一次是他请我去吃饭,另一次是1990年代,我专程去法国拜访老先生,送给他高仿的《清明上河图》,他高兴得不得了。最后一次是1998年,那时他已经很少出来,不过身体依然很好。这几年,我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他90岁和100岁生日时,我都写信给他祝寿,他都有回信。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从1950年代起成为法国当代思想的转折点,它粉碎了西方思想界的逻辑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和主题中心主义。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基本结构是语言,而语言的机构是不变的,这就意味着主体对抗并不重要。这也就粉碎了主体影响一切的观点。西方思想传统中的主体中心论开始转向语言研究。从1980年代起,他持续对非西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关注,并批判西方文化中心论,引起了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兴趣。他特别重视中国、拉美、印度等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正确地处理了亲属关系。结构主义就是从亲属稳定性研究开始的。亲属关系的稳定必须从伦理、禁忌开始,在禁忌方面他认为中国文化做得最彻底。所以,他强调东西方文化交流。
法国知识界的传统是左中右分化严重,就算是萨特去世后也有争议,但对于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知识界都予以肯定。所以他的去世,各派都深受震动,各派报纸一致为他哀悼。
他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李幼蒸(国际符号学会副会长)
列维-斯特劳斯毕生学术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文化人类学理论化发展的新方向,这就是结构人类学的出现;二是引发了当代人文科学符号学运动和结构主义思潮。对于我这个从事哲学理论研究的学人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它标志着:古典时代的哲学本位主义的理论观,到了应该代之以跨学科综合理论观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正好是中国引进法国结构主义符号的三十年,也正好是正式引进列维-斯特劳斯思想的三十年。作为我个人哲学学术生涯中值得一提的是,毕生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论列维-斯特劳斯》,翻译的第一部西方人文经典就是《野性的思维》,二者都是开始于1978年。
作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列维-斯特劳斯的专业成就,何以能对法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运动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创新事业产生这么大的启示性呢?这是由于他的科学研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结构人类学的意义和功能分析方法是基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理论汇通工作的。列维-斯特劳斯也许比任何现代法国社会人文科学家都更注意吸收其他国家和其他文化中有益的经验资源和理论资源,包括中国传统思维中的结构主义因素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结构主义因素。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来说,结构主义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尤为显著。三十年前我是这样发现的,三十年后我依然,甚至较前更坚定地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史哲艺”的“文本制作”中凸显出一种结构式运作倾向,为此极其值得中国新一代国学现代化研究学者关注。
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
蔡华 (北京大学人类学学者)
我是1984年去的法国,1985年和列维-斯特劳斯认识。当时我正在做我的硕士论文,论文内容是关于摩梭人的母系社会。他对这个论题很感兴趣,因为他的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亲属关系,一方面是神话。后来论文写好后也给他看,他很兴奋。那个时候他已经从法兰西学院退休,我则继续在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系做研究。后来因为做博士论文要去做田野调查,他对我说:“我的美好祝愿永远伴随你。”他人非常的和蔼、亲近,不像其他很多法国学者比较冷漠。后来他还给我出版的博士论文英文版写了评价。
大家都把他称为结构主义大师,但他本人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从来没有提出过“结构主义”名字,是别人取的名字,但后来一直有一些不太准确的诠释。有一次他在法兰西学院演讲上,有人问他什么是结构主义?他的回答是,结构主义是一种好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邀请他去做过一个演讲,他演讲的题目就叫《家庭》,其实内容就是关于文化多样性。他强调文化多样性,对各种文化予以尊重和平等。各个文化传统中都展现了他们的价值。
列维-斯特劳斯以哲学家身份进入人类学领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说过传统哲学家闭门造车的时代过去了,他希望能引入新的方法进入人文社科领域。列维-斯特劳斯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较多地引入人文社科领域,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09-11-05 B01-02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