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徐杰舜 徐桂兰]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现状考察与对策
  作者:徐杰舜 徐桂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17395
 
6.媒体要把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主旋律的内容之一
在信息时代,媒体不仅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而且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据有关部门调查,当代中国相当一部分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3.5个小时。因此,媒体必须把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主旋律的内容之一,加大宣传力度。
为此,建议电视方面要像组织拍摄《雍正王朝》、《天下粮仓》等电视连续剧那样,拍摄有关宣传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电视连续剧,为广大群众提供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报刊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设专栏,成系列地、持久地刊载有关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文章、图片,不断地对广大群众进行生动活泼的、形象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
7.把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命名为“中华民族英雄”和“中华民族模范”
事物的发展需要实质内容,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表彰和激励广大群众。为此,建议将所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以国家的名义,命名为“中华民族英雄”和“中华民族模范”,分别颁发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以增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荣誉感,提升其尊贵性和权威性。
8.建立中华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陈列、研究、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华民族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十分有必要建立中华民族博物馆,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史和多彩多姿的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对人民群众进行鲜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博物馆还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屹立在祖国的首都,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风彩。
9.建立中央一级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领导小组
战略和策略确定之后,实施的关键是领导机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国策,要使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成为全民的行动,也必须有一个中央一级权威的领导小组来组织和指导,这是使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从学术层面转变到政治层面、政策层面所必需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作为政府行为所必须采取的一个组织措施。为此,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任组长。由这个权威的领导小组来规划、协调和监督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深入持久的进行,以期真正达到在中国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目的,并进而从根本上达到巩固国家统一、民族繁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2]徐杰舜.中国民族史新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3]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萧君和主编.中华民族群体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史式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C].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7]韩效文,杨建新主编.各民族共创中华[C].兰州:甘肃文艺出版社,1999.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C].北京:民族出
版社,1994.
[11]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12]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原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4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徐杰舜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郭于华]苦难的力量
下一条: ·[耿羽]危险的村庄
   相关链接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王丹]以校园为中心:多模态学校教育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研究·[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义、理念及实践(讲座述要)·[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李一]重庆大足宝顶香会田野考察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