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体系和分类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3 | 点击数:27058
 
3、民俗学价值
我国各民族都有其古老的习俗。各民族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是各民族古老的“百科全书”。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民俗资料。瑶族的“盘王节”,是纪念氏祖槃瓠的,反映了瑶族先民对犬图腾的崇拜。“达努节”,是表示瑶族永远不忘记母亲恩情的节日。以新谷敬狗的习俗,在我国西南一些民族神话中都有传述。至于饮食、起居、婚姻、节日习俗等的推原神话,在各民族中那就更多。通过这些反映习俗生活的神话,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特殊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这对于我们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美学价值
神话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对童年时代社会生活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既然是“艺术加工”,它必然体现了原始人的美学理想。马克思曾说,优秀的神话具有它永久的魅力。这是对神话所含美学价值的最充分的评价。神话并不是个人的创作,它是原始人类共同心理和智慧的结晶。神话是在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它从一个民族的幼稚时代产生,经过长期的流传,不断的丰富加工,由集体的想象力构成。我国各民族神话,都表现出奇特美妙的幻想。宇宙开辟,万物生成,人类起源等为自然科学家所长期探索的抽象课题,在各民族神话中,通过想象的形式,表现得生动有致。生活画面的奇伟瑰丽,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的诡秘曲折,实在是令人佩服的。当然,许多神话在我们今天看来,荒诞不稽,不可想象。但它的丰富奇特的幻想,又不是脱离实际的,它深深植根于原始人类生活的土壤之中。比如各民族神话中的日月神话,在科学技术还没有产生的人类童年,只有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加以想象;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也还没有完全揭开天体、天象之谜,也还需要科学家们根据科学实践去加以想象和探索。从某种上讲,如果没有大胆的神话般的幻想,自然科学就不会进步。
各民族神话的艺术魅力——幻想因素,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曾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传说的传奇成分和故事的幻想成分,就大都导源于神话,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少数民族神话,在中国神话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中国神话学科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这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神话资料的发掘,填补了中国神话的许多空白。而且和汉族神话相比,它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以《盘古》神话为滥觞的开辟神话,在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独具特色。特别是在各民族创世纪神话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人类起源神话,日月神话,不仅数量多,而且各放异彩。民族族源神话中,反映了原始民族的图腾意识和各民族同源共祖的客观现实。从这一点上讲,少数民族神话资料(大部分虽系口头流传),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具有极其宝贵的文献价值。
其次,在研究中国神话的性质时,必须看到,我国少数民族神话,具有无可比拟的原始性和多民族性。当我们接触了少数民族神话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大部分神话,特别是各民族的创世纪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它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xiii]。用马克思这一关于神话的定义,去衡量我国少数民族神话,完全具备原始性的品质。另外,中国神话是一个整体,各少数民族神话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着不可分离的亲缘关系,具有多民族性特色。
其三,中国神话学在各民族神话产生和流传过程中,即已逐渐形成。在少数民族中表现尤为突出。因为神话学最初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的图腾意识和“万物有灵”观念,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神话学。它从一开始就在不自觉地指导着各民族的口头神话创作。从这一萌芽状态的“神话学”出发,结合大量的少数民族神话资料,我们可以对神话的产生得出科学的结论,即原始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生活和心里状态的必然产物。神话并未脱离原始人类生活的土壤,它虽然有奇特的幻想,但这种幻想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
其四,中国神话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各民族神话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已呈现出自己的体系和分类。我们把《山海经》神话,《楚辞》神话和各民族神话加以系统的排列,不难发现各自独立,又互相融合所构成的庞大的中国神话体系。这种体系构成了中国神话史的长河。至于中国神话的分类,结合地域、民族和神话本身的内容特色,可以供我们多侧面地去加以探讨,以概括它的全貌。
其五,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促使我们在中国神话学的研究中,必须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纵向的史的研究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普查,彻底摸清少数民族神话的蕴藏量,整理出版资料,绘制各民族神话分布地图,势在必行。这些工作,都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各民族神话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注释:
[i]茅盾:《神话研究》第139-140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ii] 同上书,第139页。 
[iii] 齐木道吉:《蒙古族神话传说浅析》,《民族文艺论丛》1981年创刊号。
[iv] 见拙作《试论盘古神话》,《山茶》1982年第5期
[v] 美国汉学家杰克·皮德:《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文艺集刊》第二集,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vi] 王国祥:《布朗族文学概况》,《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第一集
[vii] 《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8年。
[viii] 《侗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ix] 《新疆民族文学》1982年第2期
[x]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下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xi] 何联奎、卫惠林:《台湾风土志》下篇。
[xii] 《云南民族文学资料》第一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
[xiii]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二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田兆元]悌道与盟誓
下一条: ·[黄景春]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雷赛西 彭红 刘喆倩]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艺工坊体系建设研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