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侧重“活态性”
蒙古族民间文学是蒙古书面文学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没有蒙古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就不可能存在蒙古族历代书面文学的蓬勃发展。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蒙古民间文学一直起着双重的作用,既有本身的发展,又有推动蒙古族书面文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蒙古民间文学是蒙古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蒙古民间文学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全方位展开、蒙古民间文学学科独立性的确立、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趋势等方面。
在我国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t8年,正当作为中国民俗学运动开端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运动兴起时,蒙古族文人罗布桑却丹(1873-1928)完成了他的蒙古民俗学巨著《蒙古风俗鉴》。《蒙古风俗鉴》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蒙古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正式开始。罗氏此书共10卷58类,全面记述了蒙古民族的来源、地理环境、生活居住、饮食服装、婚丧嫁娶、家规礼仪、宗教信仰、风时节令、口传文学、娱乐游艺等民俗事项。其中第30、33章和第37章专门记述和阐释了蒙古民间文学,内容包括韵文及其韵律、古今之歌谣、口头流传的话语等。罗氏几次东渡日本,受到当时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欧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所以,此部书是完全按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写成的。与罗氏生活于同一个时代的白音毕力格图(1853~1921,汉名王国钧)的学术著作《蒙古纪闻》,也是1918~1919年间写成的。该书共11章,其中第4章、第9章、第10章也是专门记述蒙古民间文学,包括蟒古斯记、魔鬼故事、蒙古口碑传说、占卜先兆等。蒙古族知名文化人卜和克什克等人于1926年在北京成立了蒙文学会,并创办《丙寅》杂志。蒙文学会是蒙古族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术团体。蒙文学会在学会章程的总纲中把搜集整理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故事、蒙古民间谚语、蒙古民间歌谣等作为该学会学术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明确规定,同时在学会会刊《丙寅》杂志的征稿启事中再三强调搜集整理民俗、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事宜,并且在各期上系统而大量地刊发了蒙古民间文学各体裁作品,包括民歌、婚礼祝词赞词、民间笑话、好来宝、民间谚语、谜语等。卜和克什克等人的这种有计划而系统地搜集整理蒙古民间文学作品的学术活动,对20世纪蒙古族民间文学学科的建立具有重要学科意义。
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全方位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工作重新恢复生机,并迅速发展起来,在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加深了对民间文学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对民间文学的定义、范围以及基本特征作了更充分的探讨,并从民间文学理论层面上探求蒙古民间文学的意蕴、特征和艺术魅力。我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队伍空前壮大,形成了由老中青学者和民间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同时,蒙古民间文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始建立并逐步得到加强。特别是蒙古民间文学各类体裁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研究成果趋于系统化、理论化,已基本上建构了蒙古民间文学学科体系。
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它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审美的本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还在于有着独具的特殊本质。这种本质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复杂系统,每一层次都蕴涵着新的理论生机。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昭示,欲将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把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关注的目光移向对蒙古民间文学“活态性”的重新认识,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则需要从传统的“书面文本”研究转向以口头表演为中心的“活态文本”研究。这是激活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体系的学术生长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期刊杂志赏析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