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苏和]解读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
  作者:巴·苏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1 | 点击数:13460
 

        三、中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侧重“活态性”

  蒙古族民间文学是蒙古书面文学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没有蒙古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就不可能存在蒙古族历代书面文学的蓬勃发展。在蒙古文学发展史上蒙古民间文学一直起着双重的作用,既有本身的发展,又有推动蒙古族书面文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蒙古民间文学是蒙古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蒙古民间文学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全方位展开、蒙古民间文学学科独立性的确立、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趋势等方面。

  在我国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19t8年,正当作为中国民俗学运动开端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运动兴起时,蒙古族文人罗布桑却丹(1873-1928)完成了他的蒙古民俗学巨著《蒙古风俗鉴》。《蒙古风俗鉴》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蒙古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正式开始。罗氏此书共10卷58类,全面记述了蒙古民族的来源、地理环境、生活居住、饮食服装、婚丧嫁娶、家规礼仪、宗教信仰、风时节令、口传文学、娱乐游艺等民俗事项。其中第30、33章和第37章专门记述和阐释了蒙古民间文学,内容包括韵文及其韵律、古今之歌谣、口头流传的话语等。罗氏几次东渡日本,受到当时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影响,同时又接受了欧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所以,此部书是完全按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写成的。与罗氏生活于同一个时代的白音毕力格图(1853~1921,汉名王国钧)的学术著作《蒙古纪闻》,也是1918~1919年间写成的。该书共11章,其中第4章、第9章、第10章也是专门记述蒙古民间文学,包括蟒古斯记、魔鬼故事、蒙古口碑传说、占卜先兆等。蒙古族知名文化人卜和克什克等人于1926年在北京成立了蒙文学会,并创办《丙寅》杂志。蒙文学会是蒙古族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术团体。蒙文学会在学会章程的总纲中把搜集整理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故事、蒙古民间谚语、蒙古民间歌谣等作为该学会学术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明确规定,同时在学会会刊《丙寅》杂志的征稿启事中再三强调搜集整理民俗、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事宜,并且在各期上系统而大量地刊发了蒙古民间文学各体裁作品,包括民歌、婚礼祝词赞词、民间笑话、好来宝、民间谚语、谜语等。卜和克什克等人的这种有计划而系统地搜集整理蒙古民间文学作品的学术活动,对20世纪蒙古族民间文学学科的建立具有重要学科意义。

  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全方位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工作重新恢复生机,并迅速发展起来,在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加深了对民间文学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对民间文学的定义、范围以及基本特征作了更充分的探讨,并从民间文学理论层面上探求蒙古民间文学的意蕴、特征和艺术魅力。我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队伍空前壮大,形成了由老中青学者和民间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同时,蒙古民间文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始建立并逐步得到加强。特别是蒙古民间文学各类体裁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研究成果趋于系统化、理论化,已基本上建构了蒙古民间文学学科体系。

  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它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审美的本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还在于有着独具的特殊本质。这种本质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复杂系统,每一层次都蕴涵着新的理论生机。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昭示,欲将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把蒙古民间文学研究关注的目光移向对蒙古民间文学“活态性”的重新认识,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则需要从传统的“书面文本”研究转向以口头表演为中心的“活态文本”研究。这是激活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体系的学术生长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期刊杂志赏析网

上一条: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
下一条: ·[田兆元]愚公移山:建构出来的精神与精神病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