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作者:黄宇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1 | 点击数:16897
 

  祗园祭中出现的这两个故事,它们都是夸张离奇的“灵异孝故事”,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宣传贫民孝行感动天地,受到神灵佑护,获得超现实利益的例子。祗园祭之所以吸收了二十四孝中的这两个故事,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故事更有娱乐色彩,能够引起较浪漫的联想,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一方面也在告诉民众: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孝行可以感动天地,冥冥中受到神灵的佑护。因此祗园祭或其他神社的相关活动中引入二十四孝的题材,是神道及神社面临的时代背景所要求的,也是作为町众的庶民要求建立符合自己口味文化思想的反映。

  综上所述,17、18世纪,进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已进入全盛期,其影响力空前绝后地强大起来。神道的思想逐渐摆脱佛教的控制,逐渐向儒学低头。神社作为神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其神道思想、神事活动也显现出与儒学的融合。孝题材的引入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同时,二十四孝以其独特的民间品位深入下层劳动人民生活领域,由与神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町众”一手抬入神社寺院。祗园祭作为八坂神社的社祭,在一系列充满日本民族宗教色彩的神事活动中,加入象二十四孝这样具有儒家色彩的场景,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特殊背景的产物吧。

 (本文为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获首届“神道与日本文化”优秀成果佳作奖)
 

 

 

  主要参考论文及书目

  1.陶立璠《爱知县半山市龟崎町‘潮干祭’与山车雕刻中的中国题材》,《中日文化研究》第13期,勉诚出版社,1998年。

  2.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象补释》,《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

  3.(日)京都市观光协会、祗园祭山鉾连合会《祗园祭》。

  4.(日)《八坂神社》,学生社,1997年.

  5.王勇等编《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6.王勇、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典籍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日)诹访春雄《中日比较艺能史》,吉川弘文馆,1995年。

  9.(日)石崎又造《支那俗文学史》,弘文堂书房,1943年。

  10.(日)真弓常忠《古代祭祀的构造与发达》,临川书店,1998年。

  11.(韩)《高丽史》,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

 

       注释:

  --------------------------------------------------------------------------------

  [1] 将神舆抬到河边进行清祓的仪式。

  [2] 将神舆抬到固定的地方进行祭拜的仪式。

  [3] 装饰过的山车按既定的路线进行游行。

  [4] 将祭拜过的神舆送回神社的仪式。

  [5] 起源于中国古代杂耍的伴奏音乐,奈良时期传入日本,是后来成为“能”乐的“猿乐”与“田乐” 的源流。

  [6] 平安时期开始出现的民间舞蹈,原为祭祀田神时表演,后成为神社活动的专门表演项目。

  [7] 鉾车巡行时在鉾车上演奏的乐曲,使用的乐器有鼓、钲、笛子等,所有曲目为各鉾独有,演奏人员约40人。这种形式形成于室町时代末期,受能乐的影响较深。

  [8] 这里的“山”指山车。

  [9] 长刀鉾较特殊,不用抽签,每年排在巡行的第一位。

  [10] 围绕着幕府继承权问题展开的全国大名之间的战斗。始于应仁元年(1467年),历时11年。

  [11] 见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象补释》,《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

  [12] 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版。

  [13] 主要指日本历史上的镰仓(1192-1333年)、室町(1333-1603年)时代。

  [14] 见陶立璠《爱知県龟崎町の潮干祭と中国起源》,载(日)《日本文化研究13》,勉诚出版,1998年8月。

  [15] 神道信奉者。

  [16] 见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四章。

  [17] 指以城市手工业者、商人为主体的平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网页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曾传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
下一条: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