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祗园祭山鉾巡行中的“二十四孝”题材
早期的祗园祭以6月7日的迎神与6月14日的送神为主,时至今日,祗园祭已成为连续进行一个月的盛大典礼。特别是在7月1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京都,一睹祗园祭山鉾巡行的壮观景象。在这一天,事先抽好签的32辆山车打扮得流光异彩,集中在京都府中京区,随着长刀鉾[9]的稚儿一刀挥下,声势浩大的山鉾巡行宣布开始。数十人在号子与曲乐的伴奏下,拉动着巨大的山车,绕着既定路线缓缓巡行。每一辆山车都象一座流动的世界文物博物馆,山车的屋顶、栏杆上雕刻着各地题材的故事;车身四周挂满金碧辉煌的织物,它们包括来自波斯的绒毯、从中国引进的刺绣、来自欧洲描写《圣经》和《荷马史诗》故事的壁挂等等。特别是每一辆山车顶部或鉾竿中部都装饰着一些木偶,它们都表达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每辆山车的名字就以这些木偶所表达的故事内容来命名。其题材除了描述日本历史文化人物神功皇后、应神天皇、圣德太子、役行者小角、平井保昌等的故事之外,更有来自中国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如“函谷鉾”讲述的是孟尝君学鸡叫深夜逃离秦国边境函谷关的故事;“鸡鉾”表现的是尧舜时期的太平景象;“菊水鉾”与道教长生精神有关,“螳螂山”、“伯牙山”讲述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白乐天山”描述的是白居易向道林禅师询问佛法大意的场景,“鲤鱼山”表达“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寓意。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另外2辆山车 “孟宗山”与“郭巨山”,它们来源于曾经广泛流传于中国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孟宗山的故事梗概如下:
三国吴人孟宗从小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日母亲生病,非常想吃竹笋。但当时恰逢冬月,那里来的竹笋。孟宗无计,前往竹园抱着竹子失声恸哭,哭声感动天神,天神降下一地竹笋,孟宗采竹笋煮汤侍奉母亲服下,母亲的病马上就好了。
祗园祭山车中的“郭巨山”,色彩稳重,布置简洁,楼台上部四周敞棚的顶盖显得别具一格。郭巨手持铁锄,捧着一坛金子,他的儿子站在旁边,两人脸上都露出笑容。据说这一组木偶雕塑为宽政元年(1789)金胜亭九右卫门利恭的作品。在所有与中国题材有关的9辆山车中,孟宗山的历史最为悠久。根据现存的资料,早在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10](1467-1478年)前,孟宗山就出现在祗园祭山鉾巡行之列,距今至少有500多年。
而“郭巨山”则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郭巨,字文举,汉时人。传说其家中贫困,快要揭不开锅了。家中有三岁的小儿与年迈的老母需要进食。郭巨与妻子商量,将儿子埋掉,省下口粮喂养老母,因为“子可再有,母不可后得”。有一日,郭巨挖坑,忽然掘出一坛黄金,坛上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原来郭巨对母亲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上天降下财宝嘉奖他的孝行。
祗园祭山车中的“孟宗山”也风格脱俗,独具匠心。山车顶部为一棵松树,树上挂满了雪白的棉花,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孟宗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持一支竹笋,左手扶一柄扛在肩上的铁锹。孟宗的斗笠上、肩上、竹笋上都挂满了雪花。塑像据说出自七条大佛师康朝左京之手。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中国人对“孝”这一概念的理解已不同以往,“孝”的观念已日渐淡薄。恐怕现今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知晓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二十四孝的故事仍然生存于人门的头脑里,而且出现在象祗园祭这样的大型神社活动当中,在历经数百年、浓缩了世界文化的祗园祭32山车中占据2车的位置,足见人们对这一故事及其传达的孝文化内涵的接受程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网页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