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作者:黄宇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1 | 点击数:15882
 


  一、祗园祭山鉾巡行

  在日本故都京都,东山主峰华顶山脚下,坐落着著名的八坂神社。每年盛夏7月,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祗园祭,神舆洗[1]、神幸祭[2],山鉾巡行[3]、还幸祭[4]神舆洗、神幸祭、山车巡行、花伞巡行、还幸祭等一系列传统活动连续上演。整个7月,来自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集在这里,领略京都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着祗园祭巨大的世界文化包容性,因为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带有浓烈日本色彩的神事祭祀礼仪,而且可以从中欣赏到来自欧洲、阿拉伯、印度、土耳其、中国、朝鲜等世界各地的文化。

  祗园祭始于9世纪中叶。据《三代实录》记载,贞观5年(863年),京都城中疫病大流行,人们认为这是屈死的冤魂在作祟,只要对这些灵魂加以祭拜抚慰,疫病就会消失,于是朝中大臣就将祗园社(八坂神社前身)的神舆抬往神泉苑进行祭拜。祭拜会上供奉花果,念颂《金光明经》、《般若心经》,奏神乐,表演杂技、散乐[5] 、角力、骑射、赛马等活动,这就是祗园祭的雏形“祗园御灵会”。“祗园御灵会”成为恒例是在贞观11年(869年)。卜部日良麻吕奉敕建造起66顶“鉾”车于6月7日进行巡行活动。圆融天皇年间,出现了“山”车的巡行活动,走马、田乐[6]等娱乐项目也加入到祗园御灵会上来。但这时“山鉾巡行”还未成为祗园祭的主角。直到室町时代前后,祗园会的形式逐渐由简单的神舆清祓演变成以热闹非凡的山鉾巡行为重要特征的大型娱乐活动。直到今天,每年7月17日的山鉾巡行成为祗园祭神社活动的最亮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山鉾巡行已成为祗园祭的代名词,一提及祗园祭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山鉾巡行的壮观景象。更值得一提的是,自中世以来。京都的文化主导地位影响和带动了全国各地的风俗文化,祗园祭山鉾巡行以其宏大的规模,豪华的风格,成为全国各地大名争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全国各地的祗园分社都举行山鉾巡行的活动,而且其他一些民间活动中也纷纷加入了类似于“山鉾”的活动形式。例如今天大分县臼杵市每年7月中旬也举行祗园祭,形式与内容都与京都祗园祭相似;长野县下伊那郡川洛村也有祗园祭;富山县高冈市关野神社的“春祭”也以山鉾巡行为主要形式;福岛县安达郡二本松的“提灯祭”以“屋台囃子 [7]”而闻名等等。

  所谓“山鉾”,实际即是游行的花车,因其形态略有不同,分为“山”与“鉾”两种。“山”的形态较“鉾”而言略微简单,多为单层,无顶;车顶大多装饰有松树,车上布置有表达一定故事情节的木偶像。从地面到松树梢大约有5、6米左右,重量也较轻,是由许多人肩扛游行的花车(岩户山[8]、南北观音山除外)。而“鉾”则要高大得多。不仅从地面到顶端的高度高达20余米,而且重量由5吨到14吨不等,只有依靠大家齐心协力拉动才能移动。“鉾”多为两层,有华丽的屋檐,宛如一个装饰精美的小亭台。屋顶树立着一根长长的鉾竿,有的鉾竿长度可达十数米。上层除有木偶小儿(长刀鉾为真人)之外,还坐满专门演奏“囃子”的人员,山车开动时演奏热闹的乐曲,以增加欢乐的气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网页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曾传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
下一条: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相关链接
·[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何彬 马文]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构建及其反思·[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