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怀通]由“以数为纪”看《洪范》的性质与年代
  作者:张怀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9062
 

  注释:

  [1]庄子:《庄子·天下》篇。阮元:《数说》,《研经室三集》卷二,《研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卷五题跋)·辨〈逸周书〉》,中国书店1991年版。丁宗洛:《逸周书管笺》之《提要·论义旨》。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序,商务印书馆1940年。陈梦家:《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5页。赵光贤:《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第119页。赵伯雄:《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文献》1999年第4期。

  姚鼐肯定《洪范》是西周初年作品,但认为同样以“以数为纪”为语言特征的《逸周书》则是后人伪托,丁宗洛肯定了“以数为纪”是圣人先王之法,但对《洪范》没有提及。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5页。

  [3]赵伯雄:《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文献》1999年第4期。

  [4]李零:《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第393页。

  [5][18]杨筠如:《尚书核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64、136页。

  [6]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认识》,《文物》1981年第9期。

  [7]胡厚宣:《卜辞同文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九本),一九四七年。

  [8]邓小平:《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

  [9]许树棣:《历代名家写作经验介绍》,语文出版社1985年,第143—145页。

  [10]“三读”,是许树棣概括的欧阳修《归田录》中的话,原话是:“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三多”是陈师道《后山诗话》中的话,原话是:“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11]“口头传统”的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口头传统指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狭义的特指传统社会的沟通模式和口头艺术(verbal art)。”(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读书》2003年第10期)“口头传统”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12]王靖献著、谢谦译:《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刘起釪:《〈洪范〉这篇统治大法的形成过程》,《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4]阮元:《数说》,《研经室三集》卷二,《研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

  [15]葛志毅:《今文经学与口说传业》,《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周礼·大司乐》郑玄注。

  [17]俞平伯:《诗的歌与诵》,《论诗词曲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4页。

  (该文原载于《东南文化》200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3-11 15:24

上一条: ·[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
下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蒋雪秘]表演中的创作:浅析程式与表演的双向建构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赵学清 孙鸿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
·[巴莫曲布嫫]约翰·迈尔斯·弗里·[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艾伯特·贝茨·洛德百年诞辰·艾伯特·贝茨·洛德生平简介
·[刘文江]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朝戈金: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
·朝戈金会长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朱刚]从传统到个人:石龙白曲的传承机制及诗学法则探析
·[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万建中]论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
·[朝戈金]谁在倾听民间的歌:《故事的歌手》漫议·[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