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怀通]由“以数为纪”看《洪范》的性质与年代
  作者:张怀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9061
 

  四、由“以数为纪”看《洪范》的性质与形成原理

  上面我们讨论“以数为纪”的相关问题,得出了一些基本认识,现在就以此为基础,对《洪范》的性质与形成原理进行分析。

  《洪范》在句式与文体上的特点就是“以数为纪”,而且是环环相扣、层层叠压,组合成一套完整、系统、立体的结构。将《洪范》的这个特点与上文我们所列举的所有例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最接近的应当是邓小平同志口头表述的“基本路线”,因此我们说:《洪范》的性质是保存在口头语言中的政治纲领。

  明确了《洪范》的性质,我们再来考察《洪范》的形成原理。邓小平同志口头表述的“基本路线”可以为我们提供参照。

  “基本路线”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对它的探索与创造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既借鉴了此前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又进行了独特的创造,使得基本路线的各项内容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成熟,从分散到集中,从彼此独立到互相联系,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过程是非常清晰的。为了避免冗长,我们在此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项内容,看一看它们各自的源头。

  “四个现代化”,是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由毛泽东同志建议,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提出的。“三个开放”,是邓小平同志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提出的。

  这四个例子足以说明邓小平同志所阐述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既有来自于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清醒认识,又借鉴了老一辈革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这个理论虽然完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智慧的结晶,但同时又是对共产党执政近四十年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而另外某些理论的提出,可能所用时间较短,而且完成于一人之手,但其利用的资源却非常深远和广泛。从时间方面讲,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从参与的人数方面来讲,可能是不同世代的许多人。比如:许树棣先生为中学生谈写作经验,[9]他说:

  要集中使用时间和精力。读和写是互相补充、互相为用的。写作要以读书为基础,读书要靠写作以加深认识、加深理解。……要充分利用“三余”、“三上”,切实做到“三读”、“三到”、“三多”,也就可以把文章写得好一点。

  其中提到的“三余”、“三上”、“三读”、“三到”、“三多”等,[10]就是上文我们引用的董遇、欧阳修、朱熹谈到的读书、写作的经验。在董遇等人那里,它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但在经过了许树棣先生的加工提炼以后,它们结合成了一整套既系统又全面的读书写作的理论。

  “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许树棣对历史上著名学者读书写作经验的总结过程,共同提示我们:一个以口头语言程式“以数为纪”为主要特征的理论体系的形成途径可能是这样的:起初它的各项内容可能分别来源于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或经验,这些认识或经验是分散的,互无联系的。后来有人将这些分散的认识或经验,加以筛选、加工、提炼、综合,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从各项内容产生的时代讲,有的可能是来自当下的亲身实践,有的则来自对历史上已有经验的总结。从“作者”方面讲,虽然某个人或某些人为其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但它原本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再来看《洪范》这篇政治纲领的形成原理。《洪范》所讲的“九畴”,涉及九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对天地万物本体的认识,又有对人性的思考,还有对巫卜的体验,更有对政治谋略的总结等。就各方面的知识而言,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达到的。再从人事与神事相互消长的关系来看,肯定有深远的历史根源。因此我们可以说:《洪范》的形成是集合了众人之力,从分布于各个部门的专业知识,到综合在一起形成理论体系,应当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箕子讲:“我闻在昔,鲧垔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箕子把《洪范》产生的时间定在鲧禹时代,即我国文明产生之初是有道理的,至少《洪范》中的某些内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从鲧禹到商周之际,大约是一千年左右,以我们归纳的“以数为纪”类型的理论体系形成原理来衡量,在情理之中。

  当然,我们说《洪范》形成的漫长过程合乎情理,并不等于不加论证就认同箕子所说的《洪范》的年代。我们认为,《洪范》的年代问题的解决仍然可以从其语言中的“以数为纪”寻得突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3-11 15:24

上一条: ·[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
下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蒋雪秘]表演中的创作:浅析程式与表演的双向建构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赵学清 孙鸿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
·[巴莫曲布嫫]约翰·迈尔斯·弗里·[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艾伯特·贝茨·洛德百年诞辰·艾伯特·贝茨·洛德生平简介
·[刘文江]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朝戈金: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
·朝戈金会长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朱刚]从传统到个人:石龙白曲的传承机制及诗学法则探析
·[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万建中]论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
·[朝戈金]谁在倾听民间的歌:《故事的歌手》漫议·[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