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较详细介绍艾利雅得学说的著作有,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关永中(1945—)的《神话与时间》(台北:台湾书店,1997),内容主要为神圣和世俗时间的讨论。陈炳良(1935—)《广西瑶族洪水故事研究》一文,引用艾利雅得重返母胎经历两种形式(有危险和没有危险)说,来讨论洪水神话。香港大学中文系的黎活仁(1950—)教授,80年代已陆续引进当时日本汉学界的研究成果。近年引用艾利雅得的学说而写成论文多篇。如《散文诗与网的象征》,主要应用艾利雅得《比较宗教学模式》一书中有关月的神秘学部分的论述作为分析的基础。月亮神话跟死亡和复活、丰饶和再生、启蒙等观念相当密切。月盈月缺的不断重复,跟生命的律动相连着,而月亮的周期又是量度时间的单位,因而揭示着一种“永远的回归”。《干将莫邪故事与鲁迅的〈铸剑〉——炼金术的精神分析》,借用《打铁匠与炼金术师》(The Forge and the Crucible)中关于炼金术的分析。《鲁迅与太阳神——〈鲁迅传〉的分析》,借用艾利雅得关于英雄下降地界的启蒙仪式,也就是回归地母体内,从而获得力量做分析。《儒家中和观与昆仑传说的发展——艾利雅得世界中心说的再探讨》,进一步引申艾利雅得世界中心说,认为以昆仑为世界中心,可以再一分为二。黎活仁的弟子、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郑振伟详细收集艾利雅得学说在汉语学术界的传播情况,撰有《埃利亚代比较宗教学在两岸三地的接受过程》,文中倡导借用艾利雅得的宗教学和神话学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艾利亚德以为文学不论是书面或口语,都是神话的延续。文学承袭了神话中历险和在世上所发生重要事情的叙述,一切叙述,尽管是极普通的一件事,也是伟大神话(great myths)所讲述故事的延伸,它解释了世界的存在,也解释了人之所以如此存在。换言之,借用相关的神话学说作文学批评,绝对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23]我们相信,随着艾利雅得和比较宗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普及,中国的文史学者过去那种关起国门做自己学问的格局将大大改变,中国神话学研究会在跨文化视野的培育、理论透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马伯乐.书经中的神话(冯沅君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舞蹈和传说(李璜译为《中国古代的跳舞与神秘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1933.格拉耐(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和歌谣(张铭远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A].新民丛报,第36号,1903.收入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论文选萃[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18—19.
[3]高木敏雄.比较神话学[M].东京:博文馆,明治38年,149.
[4]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全集(第八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0.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
[6]茅盾.《神话研究》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年鉴(1990—1996)[Z].贺学君,樱井龙彦.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Z].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1999.
[8]汉学研究中心.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Z].台北,1996.
[9]C.Larrinton,ed.,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Mythology, Londonandora Press,1992,p.ix.
[10]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Mythology,p.230.
[11]Larry W.Hurtado,ed.,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University of Manitoba,1990.
[12]Bettina L.Knapp,Women in Myth,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P185.
[13]J.B.Townsend,The Goddess:Fact,Fallacy and Revitalization Movement,in Hurtado ed.,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University of Manitoba,1990,p179.
[14]David N.Keightley,At the Beginning:The Status of Women in Neolithic and Shang China,NAN NU:Men,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vol.1,no.1,,March,1999,pp.1—57.
[15]Alan k.l.Chan,Goddesses in Chinese Religion,Goddesses in Religions and Modern Debate,,University of Manitoba,1990,p.9.
[16]谷口义介.褒姒传说的形成,熊本短大论集[A].第37卷,第3号(1987).
[17]吉田敦彦.神话的展望——世界神话与日本神话[A].松原孝俊等,比较神话学的展望[C].东京:青土社,1995.9—15.
[18]S.T.Hollis,L.Pershing,and M.J.Young ed.,Feminist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Folklor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p.xi.
[19]N.J.Girardot,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The University Press of alifornia,1983.
[20]Robert E.Allison,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Th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
[21]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104.
[22]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3]郑振伟.埃利亚代比较宗教学在两岸三地的接受过程,未刊稿.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氵右尺
@②原字般下加木
@③原字女加原
文章来源:《学术交流》(哈尔滨)2005: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