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何彬]传统仪式的复兴与变容: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比较研究论
  作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5 | 点击数:19554
 

  结语

  在中华大文化里,闽南文化只是众多的子文化之一。但是对于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众多闽南华人来说,她又是他们的母文化。世界上的人们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中华文化,是走出去的华人们各自背负着的家乡文化,中国南部尤其沿海地区的文化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问,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闽南文化。普渡,在每一年的特定时间段里举行,成为串联起人与祖先、人与神灵、人与人关联的媒介。由于这种文化内涵,才使其不仅生气勃勃地存留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并且长久地被存储在已经远离这块土地的游子们对家乡的记忆里。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大跨步地走向世界的今天,它亦成为唤起游子情结闽南、思归故土的契机。

  民俗学者并非执意复旧者,研究古旧习俗目的并非要扶持那些早晚会被时代自然淘汰的古老文化里的陈渣。作为民俗学者,真诚地希望古老文化的精华被正确地认识、得以保留并被后人继承。关注民间至今仍然盛行不衰的祭祀祖先魂灵的仪式,目的在于从中发现本民族异于他民族的、浓厚的尊组崇老敬先辈特征的形成根源,探讨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显然,今日在沿海各地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中元仪礼,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已经成为该地区社社区文化的一个固有标志。中元节的特殊氛围,不身临其境很难品味得到。作为本地人、本宗族的一员参加,则更能增幅血缘维系感和乡土亲情。正因为这类仪式的独特氛围和它给予参与者们的文化认同感,使得它能够不断吸引海外华人届时回归故土、祭奠先人。由此可知,这类传统仪式在今日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可以作为维系海内外亲情、增进国内外友情并促进商情发展的一个聚焦点。

  [本文载于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2005年会刊《知性与创造──日中学者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1] 连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城县志》卷32,群众出版社1993年11月。

  [2] 清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流县志》卷28,中华书局,1994年12月。

  [3] 陈垂成、林胜利编:《泉州旧城铺境稽略》,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联合编印,1990年。

  [4] 周海宇著:《泉州风物传说》,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编,1990年。

  [5] 福田亚细男等编著:《日本民俗学大辞典》,吉川弘文馆,1999年出版。

  [6] 吴幼雄著:《泉州宗教文化》,鹭江出版社,1993年6月。

  [7]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8] 《大藏经·二十一卷》密教,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70年再刊版。

  [9] 同注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冬颖]七夕:真爱的距离
下一条: ·大型互联网调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七夕”
   相关链接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梁玉婉]消失与重构:儿童的仪式再生功能·[日][芹泽知广]供品、馈赠与祭宴
·[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曾玲]“创造传统”:当代新加坡中元节研究
·[周阳]从万圣节看中元节的文化特色·[李淑]天人之间的三元节
·[默音]七月半谈“甲马”·[张士闪]“ 鬼节”与“鬼结”
·Culture Insider: China's Ghost Festival·[崔震]莱芜中元节田野调查随笔
·[戴望云]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吗?听听民俗学家怎么说·[刘宗迪]“鬼”是人的另一半
·[侯博觉]梦回京华中元节·[胡迌]台湾民间祭拜之中元节祭拜
·陈建宪:祭祖形式应与时代发展同步·桂北中元节:万盏河灯耀资江
·山西洪洞大槐树将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何彬]冲绳村落的盂兰盆节和祖先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