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闽北地区的中元节
南平市城区的居民们多数都在七月半那天祭祖。居住在楼房的家庭,在家里挂有祖先照片的地方摆饭桌,上面摆各种祭品、酒菜等等。后辈儿孙面向祖先跪拜、行礼,而后把分别写有历代近祖名字的数个钱袋(内装折叠成元宝形的“钱”)拿到居住的楼下路边焚烧,请祖先分别领取后上路。
南平地区a村,当地几户大姓之一的Wa姓、H姓于中元节集体祭祖。Wa姓旧历七月十二日、H姓七月十五日。仪式从清晨5点开始,族内60岁以上的男性集中在各姓的祠堂内举行,没有女性和儿童参加。祭祖仪式前后以及当日傍晚不举行有关安抚游魂的仪式。同村的另一个大姓Ch姓七月半不举行集体祭祖,只分别在各家门口于同一时间带开始面对门口摆桌子、放供品、敬酒、在门口外给祖先烧纸钱。有的人家按死去的近祖人数分成数小堆焚烧,妇女们解释说这是分别给每个祖先寄钱。
相邻的b村Wu姓已在此居住七百多年。长房、二房的儿孙们分两天于旧历七月十一、十二日做“七月半”,在祖厝祭祖:点香、供酒·菜、烧钱。当日的仪式里没有在大门外烧金祭祀祖先以外的神灵、鬼魂的行为。这个村里的人们把未婚病死或其他原因夭折的男女叫做“半路鬼”,认为他们没有后人祭祀,到处游荡。半路鬼时时会撞到某个人身上,通过这个人的口报出自己的姓名和经历,这时才需要摆酒、饭等等祭祀它,半路鬼得到满足后就会自己走掉。
同地区南山镇a村旧历七月十五“过七月半”、“祖先节”,杀鸭、做糕、备酒及水果类供在“祖宗牌”前面“敬给祖先”,并烧纸钱给祖先。
建阳县a村的“七月半”、也叫“鬼节”,有供祖宗、谢鬼神两个内容:清晨在大厅的“神桌”上以香烛、茶酒、鸡、鱼、肉、水果、大米圆子等供祖宗,烧“阴钞”给祖先。是日晚上家家户户在路口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以“谢鬼神”。
武夷山地区CH村“七月半”祭祀祖先时,对“归宗(死的婉转说法)在家里”和“归宗在外面”的家人分开在七月十四和十五晚上两次祭祀。具体做法是在祖先牌前面点香、供饭菜、“焚纸(烧纸钱)”,祭供“祖公”“祖妈”。 两类祭祀对象都是自家的祖先,因此整个仪式过程里没有在大门外面祭供酒菜的做法。
f.闽南泉州地区的普渡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3]。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4]。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始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 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4、5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 “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