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邓拓:《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②]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1页。   [③]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颜师古注云:“禳,除灾也”,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72页。   [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⑤]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8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昭公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20页。   [⑦] 安德明将对灾害的非科学、非理性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称为农事禳灾,指通过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祈求或控制,围绕预防或消除农业自然灾害的目的而形成的观念和行动的体系(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因这种非科学、非理性的禳灾方式不仅体现在农业灾害方面,其他灾害方面也有体现,所以笔者将农事禳灾外延扩大至古代所有采用此种方式的防灾、减灾措施,径称为禳灾。石涛提出弭灾概念,“古人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祈祷、避正殿、减常膳、出宫女、虑囚甚至是一些巫术,便可以达到消弭灾害的目的”。(《北宋灾害管理体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论文,第8页。)这其实与禳灾概念只是称谓上的区别。   [⑧]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⑨]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59页。   [⑩]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5页。   [11] 吕不韦:《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顺民》,《诸子集成.》8,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99页。   [12] 参见(台湾)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第1-6页。   [13]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第1175页。   [14] 谢承:《后汉书》卷一,(清)王文台辑:《七家后汉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15] 《后汉书》志十三《五行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77页。   [16]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九《顺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8页。   [17] (台湾)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第7页。   [18] 崔华、牛耕《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第75-83页。)介绍了虎吃虎魃画像,风伯、雨师画像,雷神画像,虹神画像,河伯画像,龙神画像,蟾蜍、月及女娲画像。   [19]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24页。   [20]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注引《古今注》,第3120页。   [2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2页。   [22]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24页。   [23]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注引干宝曰,第3120页。   [24]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2页。   [25]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第3122页。   [26] 应劭:《风俗通义校释》,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页。   [27]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2页。   [28]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7页。   [29]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7页。   [30]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2061—2062页。   [31] 于振波《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对宰相制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6期,第71页。   [32] 《汉书》卷八十三《薛宣传》,第3393页。   [33] 《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第3357页。   [34] 《后汉书》志二十四《百官志》注引,第3562页。   [35]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六《安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1页。   [36]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六《安帝纪》,第315页。   [37] 参见《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15页;卷四十五《周景传》第1538页。   [38] 黄留珠《汉代选官制度的层次分析》,《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389页。   [39]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2页。   [40]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5页   [41]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1页。   [42]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39页。   [43]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289页。   [44]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第178页。   [45]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4页。   [46] 《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210页。   [47] 《汉书》卷六十九《辛庆忌传》,第2996-2997页。   [48]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49]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第58页。   [50]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1页。   [51]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52页。   [52]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第71页。   [53]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3页。   [54]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第4089页。   [55]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64页。   [56] 陈平《中国封建录囚制度述评》,《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16页。   [57] 《后汉书》志二十八《百官五》,第3617—3618页。   [58]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传》,第3137页。   [59]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38页。   [60] 王柏中《汉代祭祀财物管理问题试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1卷第1期,第26页。   [61]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424页。   [62]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1172页。   [6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64]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59页。   [65] 参考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第330-332页。   [66] 参考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第327页。   [67] 陈业新《两汉祈雨礼俗初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7、328页。   [68] 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6页。   [69] 应劭:《风俗通义校释》,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9页。   [70]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第3333页。   [71] 李则芬《两汉的大赦》,《中国历史论文集——从先秦到南北朝》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9页。   [72]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7页。   [73] 《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第336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6-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