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云]中国古代生活用香的风俗考
  作者:刘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1200
 

  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也许正是因为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这在宋人的笔记《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中记载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王建《香印》诗"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医用之香: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很多医书中或本草中有关于香料的记载。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书中说:"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连翘、大黄、黄芩、黄柏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方法是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除此之外,还可"内服解药毒,疮即干"。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附载的曹府特制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20余气味芬香的中药研成细末后,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调和制成香饼。赵氏称藏香有开关窍、透痘疹、愈疟疾、催生产、治气秘等医疗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虚。因为制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类的植物中药,用其燃烧后产生的气味,来除秽杀菌、祛病养生。

  香作为医药之用,有香药、香茶。《香乘》载有九种方子:丁香煎圆,木香饼子,豆蔻香身丸,透体麝脐带,独醒香、经御龙麝香茶,孩儿香茶,还有另外两种香茶。宋明时出现的流行于民间的香茶可谓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发掘。

  不仅有香药、香茶,宋代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苏合香酒。据《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和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盒赐近臣,庶之家皆效为之,因盛于时。"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书家的所爱。屠隆在《考盘余事·书笺》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鱼的记载,所以古代藏书室有"芸台"的雅称。

  香不仅是藏书家的所爱,在读书人中还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欢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于改善墨的气味。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漫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张遇"以油烟、麝香、樟脑、金箔制墨,状如钱子,因以闻名","吴叔大以桐油、胶、碎金、麝香为料,捣一万杵,而使墨光似漆,坚致如玉,因以扬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宝》中记载金章宗的书房用品很精致,其中有用苏合香油点烟制墨的癖好,可谓穷幽极盛矣。《清异录》也载"韩熙载当心翰墨四方胶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于书馆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谱》载欧阳通每书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下笔。虽然墨中放香时很多人的所爱,但对于墨中放不放香也颇有争议,《春渚纪闻》中何氏就认为"凡墨入龙麝,香夺烟香,而引蒸湿,反为墨病,俗子不知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5-10-20

上一条: ·发现胡适、罗尔纲抄校本《聊斋全集》
下一条: ·[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
   相关链接
·[刘晓峰]时空一体化:中国古代时空观的核心特征·[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王学文]谁是替罪羊:中国古代民间信仰防疫的巫觋、瘟神与道医
·[于赓哲]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
·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王加华]处处是江南: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的地域意识与观念·[党允彤]中国古代舞蹈传说与神话
·【讲座预告】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9:00)·[喻学才]中国古代旅游神崇拜及祖饯风俗
·[张开焱]比较神话学视野中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类型确认·“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
·[王加华]显与隐: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表达·[张丽]“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
·[王政]简述魏晋南北朝的祈雨·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一套传统自然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