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叶舒宪]神话的超前智慧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1 | 点击数:8932
 
其二,生命的神圣循环。如今的循环经济倡导者,对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性有高度关注。其实,早自神话时代起,人们就对生命现象做出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的二分法。请看南太平洋的西里伯岛上的托多-托拉伽人(Todjo-Toradjas)讲述的神话:从前,神召唤来所有的人和动物,要确定他们的命运。在神提供的所有的命运之中,有这样一种:“我们能够蜕掉衰老的皮。”不幸的是,人类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关头却是由一名老太婆为代表的,她根本就没有听到神提出的这个试探性的建议。但是有动物听到并响应了神的建议,蜕去旧皮,比如蛇和虾,从而获得可再生的好命运。
苏门答腊西面的尼亚斯岛人(Nias)所讲述的故事说,起初,大地被造好之际,从天上送下来某个生物,来最后完成创造工作。他本来应该动作迅速的,但是却由于难忍饥饿的疼痛,他吃了一些香蕉。他选吃这个食物是非常不幸的。因为只有他吃了河蟹,人类才能像河蟹那样蜕掉皮壳,由此获得返老还童的本领,从而永生不死。他既然吃的是香蕉,那么死亡就通过香蕉来到我们人类中间了。另外一个版本的尼亚斯岛人故事添加了一个情节:“是蛇先吃了蟹。根据尼亚斯岛人的看法,蟹能够蜕皮而不死。因此,蛇也就能够不死,只是蜕皮而已。”
门特拉斯人(Mentras或Mantras)——马来半岛上的一支羞怯的丛林中的原始人部落——讲述说:世界的早期时候,人是不死的,只是随着月亮的残缺而变瘦,又随着月亮的圆满而变胖。这样一来,人口不受限制,终于发展到了警戒的极限。第一个人的儿子把这个状况告诉了父亲,并且问父亲怎么办。第一个人是一个善良的幽魂,他说:“随其自然吧。”但是,他的弟弟却对现状抱着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他说:“不,就让人像香蕉一样死去吧,把他们的后代留下。”问题的争议被传到地下世界的冥王那里,他决定采纳死亡。从此以后,人不再像月亮那样死而复活了,而是像香蕉那样死去。
这个神话中透露出一些关于人口与生态的承载力与限度的观念,非常宝贵。热带丛林中生存的门特拉斯人的社群数量很少,符合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或者庄子说的“人民少而禽兽众”。其神话中已经有了用死亡来节制人口膨胀、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这对于当今60多亿人拥挤在日益变小的地球村的现状,是一种极大的警示和反讽。仅在20世纪这一百年中,人类由于自相残杀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已超过两亿。如今每一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就达46万之多,这比2003年全球死于SARS的1000人来说,实在是大巫见小巫。可是SARS造成的全球恐慌与旅游业萧条,至今让人们心有余悸。而“猛于虎”的车祸却丝毫也没有引起当代开车族与疯狂买车一族的恐惧与忧虑,似乎非要等到数亿年地下生物积累下来的石油在未来几十年内完全耗尽,才会甘心。事实表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不仅已经成为人类的最大杀手,而且成为培育消费痴迷(褒义的说法是“追求时尚”),产生新愚昧的根源。
如果再听一听哈佛的社会生物学家爱德蒙·威尔逊关于乌干达大屠杀的生态学解说,也许在震惊之余,能够使你更加敬重神话所揭示的原始人的智慧声音。
门特拉斯人的神话告诉我们:人类个体的必死性(不可再生)是人类作为物种的可再生性繁衍之条件。如果当初每个人都是不死的,那么资源的限度将使整个人类也许无法存活至今。
神话中取代人而成为可再生性动物的,以蛇与蜥蜴最为常见。
西部非洲的范斯人说,神用泥土造人,起初是按照蜥蜴的形象造的,造成后把他放入水池中,让他在水中停留七天。在七天结束的时刻,神叫到:“出来啊!”于是,一个人取代那蜥蜴从水池里走出。
越南东部的巴拿人(Bahnars)对原始人的永生性的解说,不是用月相,也不是用蜕皮的习俗,而是明显地归结为某一种树的复生能力。他们说,在起初的时候,每当人死时,就被埋在一棵名字叫龙布罗的树的脚下,过一些时候总是能从死亡状态重新活过来。复生的人不是像婴儿那样,而是像成年的男人和女人那样。这样,大地上的人繁衍得很快。所有的人聚合起来构成一个大城镇,由我们的第一对父母统治着。到后来,人口实在太多了,到了这样一种极限状态——就连一只蜥蜴也无法正常出行而免得被人踩住尾巴。蜥蜴对这种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状况很恼火,这个狡猾的家伙给那些挖掘坟墓的人一个阴险的建议:“为什么要在龙布罗树的脚下埋葬死人啊?把他们埋在龙昆树下吧。这样他们就不会复生了。让他们完全彻底地死,就此终结吧。”蜥蜴的这个建议被采纳了,从那一天起,人就不能复生了。
弗雷泽在分析以上神话时指出:“在这个故事里,如同许多非洲故事那样,给人类带来死亡的媒介是一只蜥蜴。我们可以猜想:将招人厌恶的行为归罪于一只蜥蜴的理由就在于,这个小动物和蛇一样能够周期性地蜕皮。原始人会从这个现象中推测这种动物能够返老还童,活到永久,就像他们推测蛇具有此类本领一样。这样,所有讲述一只蜥蜴或者一条蛇如何成为人类必死性之罪魁祸首的神话,也许都和一种古老的观念相联系,那就是在人与能够蜕皮的动物之间的一种妒忌与复仇的观念。更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与蜥蜴或蛇之间的妒忌与复仇。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在所有此类情况下,人们要讲述一个在人与他的动物对手之间竞争长生不老的拥有权的故事。在这场竞争之中,不论是出于失误还是出于诡计,胜利总是属于动物一方,它因此而成为永生的,而人则由此注定了必死。”(James G. Frazer,1923:31)伊甸园神话虽然没有直接表现蛇夺去了人的可再生性,但是蛇引诱人祖偷吃智慧树的果子,不也就是人类永远也无法吃到生命树的果子的前因吗?由此可以推知,蛇的形象为什么通过犹太教和基督教神话,成为西方文化中的邪恶的象征,乃至连累到更加具有神话性的动物“龙”。
相比之下,由于对可再生性的艳羡,蛇和蜥蜴在华夏文化中的命运要好得多。有了对个体的永生即可再生性的这种向往的理解,再去看我国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所谓的人首蛇身形象,就容易体会其神话符号学意蕴了。仔细分辨,其实有一些造像不是蛇身,而是蜥蜴身,因为那身体上分明长着弯曲的四只脚。这也使我们想起关于《周易》得名由来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易”的观念起源于蜥蜴!沿着从神话思维到哲学思维的发生学方向,蜥蜴作为可再生智慧的动物化身,充当教导我们以生生不息的宇宙变“易”原理之导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好比道成肉身的现身说法。因为蜥蜴的肉身就是变易与可再生原理的生动标本。
其三,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动物和植物有其神圣的一面。从萨满教的万物有灵世界观看,现代人虽然在终结了萨满式思想方式以后,在征服自然、物质的占有和耗费方面大大超出了古人的想象,但是这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满足和心灵的宁静。相反,物欲痴迷下的现代人陷入了可怕的精神危机和困境,急需治疗和拯救。如今西方知识分子中风靡的新萨满主义运动,就是要把自救的希望寄托于重新向原始人学习,放弃科学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西方价值传统。对此,这里不拟展开讨论。只要翻阅一下《新时代百科全书》:(G.M.Thompson.Encyclopedia of the New Age ,London:Time Life Books,1999),《第一民族的信仰与生态》(F.Rajotte.First Nations Faith and Ecology ,Toronto:Cassell,1998),《原始的激情》(M.Torgovnick.Primitive Passion,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7)等著作,便可了解大概。如果对理论没有兴趣,那就读一读拜倒在印第安巫师那里的白人人类学博士卡斯塔尼达的畅销小说吧。也许不难明白:由神话所率先倡导的生态智慧,其实也是教人重新做人的智慧。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微]顾颉刚:作为现象学者的神话学家
下一条: ·[钟宗宪]求索文化记忆中的神话拼图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