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下)
  作者:杨雁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1-06 | 点击数:9858
 

  八、新世纪的挑战与展望

  我们已经听到了新世纪的脚步。它的到来,既意味着成功,也预示着挑战。口述史学家在新世纪遇到的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口述历史的自传模式问题。众所周知,个人回忆的生动翔实是口述凭证的一大特点,但同时也是它的主要局限性。历史学家B.塔奇曼尖锐地指出,虽然口述历史或许会向学者们提供一些“宝贵的线索”,但总的来说却保存了“一大堆废物”。尽管多数历史学家不同意塔奇曼的观点,但也认为口述研究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因此必须设法确定口述史料的学术价值。

  口述史学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回忆的可靠性问题。叙述者的原始材料无论多么完美,但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更不能代替对历史的解释。除了采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之外,口述史料与文字史料、实物资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是至关重要的。

  依笔者之见,口述史学在未来的新世纪仍将保持其固有的特征,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而某些方面的突出进展,又加速了这一进程。

  首先,技术革命仍然会“按部就班”地创造奇迹。本世纪后半叶,口述史学内部曾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50年代的“磁带革命”、70年代的“音像革命”和8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方法论上的突破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或许还会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的普及为特征的技术变革无疑会加速口述史学的发展。例如,电脑的普及将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电脑的利用将缩短出版的周期,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为口述史料的充分利用提供便捷的条件。可以断言,类似的图景并非天方夜谭。

  其次,口述研究将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发展。早在70年代,某些历史学家就曾断言,口述史学是学术界“发展极为迅速的新行业”。近年来,口述史学这一概念已得到世人的认可(包括中国在内)。在发达国家,口述研究已成为整个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也在日臻完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口述史学则是一门“新兴”学科。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家的历史较为短暂,文字史料相对欠缺,因而口述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样也具有悠久的口述传统,同样拥有口述研究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如P.汤普森所说,现代口述史运动在许多国家都可以追根寻源,加之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因此,口述史学的兴起是不难理解的。

  再者,交叉研究的演变或许体现了另一种发展趋势。就目前而言,口述史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日渐增多。口述史学的这种交叉性质既体现了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史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的分类方法亟需改变,概念更新已是当务之急。新理论、新框架、新观点和新方法的层出不穷是口述史学家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该学科富有生命力的征兆,同理,墨守成规永远是没有出路的。

  口述史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寒暑春秋。这段历史明确无误地向世人表明,它既不是一无所取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科学的发展总有其内在的规律,科学的成果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口述史学亦不例外。在这片耕耘了半个世纪的沃土上,口述史学家大有作为的天地无疑是广阔的。其原因在于,口述史学是勇于进取的科学。

  【参考文献】

  1.J.托什:《口述的历史》,《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

  2.D.Paul Schafer,Towards a New World System: A Cultural Perspective,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96, No. 3, Vol. 13.

  3.Lucian H@①lscher, The New Annalistic:  A Sketch of aTheory of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6, No.3,1997.

  4.陆象淦:《现代历史科学》,1988年,重庆出版社。

  5.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学术研究》1997年第5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

  7.P.Thompson, Past Voice——Oral History, London,1984.

  8. Peter Dale,  Ideology and Atmosphere  in  theInformational Societ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96, No.3, Vol.13.

  9.安娜·卡西拉:《地域叙述诗》,《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北京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1996年6月,共145页。

  10.纳比亚·萨莱姆:《一部古老的阿拉伯史诗中的现代女性》,同上。

  11.H.胡佛:《美国口述史》, 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编《文摘》杂志,1982年第11期。

  12.J.琼斯:《矿工:口述凭证的相关性》,《口述历史》1991 年第4期。

  13. Daniel L. Fountain,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Archaeology: Slave Sit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Summer, 1995.

  14.Thomas Dilworth, Engraving the Structive of the ModernLong Poem,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86, No. 1, Vol.19.

  15.F.菲雷:《从叙述史学到问题史学》,《史学作坊》,巴黎,1982年。

  16. Taking Stock,  1996 American Society PresidentialAddress,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ume 110, No.  436,Spring 1997.

  17. 杨雁斌:《口述史基本理论面面观——历史学家眼中的口述史学》,《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7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o上加..

 【作者联系地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4-10-24

上一条: ·[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
下一条: ·[初雪]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