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列维-施特劳斯]烹饪:提供美味的艺术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百岁诞辰纪念专辑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5 | 点击数:14824
 


梅加拉亚一个市场上香料销售,
印度(1994年)
©教科文组织/ 卡罗勒•埃克尔
 

您知道吗,有些民族认为,吃饭是一件很低俗的事情。
有谁躲在角落里偷偷吃饭呢?
1957年4月列维-施特劳斯在《信使》上发表文章,
从社会层面分析饮食,同时也对人们追寻美味的历程作了研究。



 
        如果说烹饪的要点仅仅像看起来那样,只是将若干种食材的味道进行糅合或者突出不同味道间的反差,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能力发现如此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要想把不同的食材摆放在一起,首先必须同时拥有这些食材;为了将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需要掌握的烹饪方法远比将各类原料扔进锅里来个大杂烩要复杂得多。 

 
一个社会的烹饪是一门语言,它无意识地体现了社会结构,除非顺应社会,不然烹饪总是无意识地揭示社会矛盾。 ──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烹饪三角》,1965年第26期的文章。 
        并非全球各地都普遍使用陶制器皿进行烹饪。一些不懂得使用陶器的民族直接往盛着食物和水的容器中投入烧热的石头,他们的容器由木头或树皮制成。另一些缺乏烧煮技巧的民族则在地上挖坑作为炉灶,往灶里铺上一层烧热的石头,然后将食物夹在几层新鲜树叶中缓慢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树叶不停蒸发水分。还可以把食物本身作为容器,往里头填塞动物的肢体,或者一种面饼,这就成了一道内外混合烹制的菜肴:在外部烘焙的同时烧煮内部的食物。


        热的饭菜?好恶心 !


智利复活节岛上的一群人准备着Curanto:
他们先挖一个洞,然后把火炭放进去,接着把肉块和蔬菜埋进去,最后用塑料袋和土把洞口封上。©教科文组织/雅斯米纳•萨博瓦
 

        但人类并不总是懂得如何享用这些烹饪技术。即使今天,一些非常原始的部落,比如巴西中部的南比克瓦哈(Nambikwara)部落,仍然满足于将日常采集到的野生植物根茎和猎捕到的小动物不加处理随意地埋入烧热的灰土。附着在食物上的灰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矿物盐。如此粗劣的烹制方法造成的悲剧,是味觉感受力完全阻塞,南比克瓦哈人的口腔承受不了任何一点儿味觉刺激:他们惧怕盐,甚至惧怕煮熟的食物散发出的热气。当我向他们提供已经煮熟和沸煮的食物时,他们赶紧浇上冷水,然后才把食物一扫而光。如此原始的烹制方法当然只是极少的特例。但很多地方的人们填不饱肚子,他们缺乏的并非烹饪技术,而是比烹饪技术重要得多的因素——生产食物的手段,这使得他们几乎从来无法同时拥有两种食物来源。  


        吃饱


蒂皮-卡瓦伊布族妇女正用le cahouin酿制一种轻微发酵的饮料(巴西 1935-1939年)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人种学家E.E.•伊万-普里查德(E.E. Evans-Pritchard)和奥德烈•理查兹(Audrey Richards)指出,在非洲一些地区,食物来源的周期性对当地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在很多地方,人们只能在一年当中的部分时间填饱肚子 ——在木薯、高粱或水稻的收获季节。这些月份被称作“食物期”。在随后的 “饥荒期”,当地人只能通过采集和捡拾来获取食物。不仅日常食物量急剧减少,而且食物构成骤然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变成蔬菜占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南瓜、甜瓜和其他葫芦科植物。 

        我们这些享受着稳定食物供给的人很难设想食物供给量周期性变换给感官带来的强烈刺激。吃饱饭后胃里满当当的感觉突然消失,紧接着就要忍受饥肠辘辘带来的胃部痉挛。之前还由于吃得太饱造成肠胃胀气,随之而来的却是消化不良导致的严重腹泻。 

        随着食物的转变,当地人经历着身心两方面的剧烈变化。奥德烈•理查兹深刻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食物带有危险性并具有各种魔力效应是丝毫不足为奇的。因此当地人将食物引起的感官感受与某些情绪联系起来,而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则迥异于我们通常的认识,例如,他们认为消化酒精饮料引起的体内灼热感是怒气的表现,反之,禁食的状态则与最高心灵层次的感情相关。一位非洲老年妇女某次出于偶然机会填饱肚子,不禁高喊道:“我觉得自己又变回了年轻姑娘,我的心如此轻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8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列维-施特劳斯]巫师与精神分析法
下一条: ·[列维-施特劳斯]人类学的现代危机
   相关链接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隋丽]情感叙事与故事的内在性艺术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强妍]非遗视角下山西兴县道情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
·[潘超青]“猴马”形象组合的民俗渊源与艺术转换·[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