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注重探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华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魏强的《从文学交流看藏汉文化交流》44、陈立明的《〈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45、岗·坚赞才让的《〈格萨尔〉中授记神贡曼杰姆与西王母——藏汉民俗文化交流研究之一》46、杨树喆的《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于中华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47、刘亚虎的《〈庄子〉与南方民族文化》48、秋喜的《浅谈〈青史演义〉对儒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49、李献芳的《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续夷坚志〉》50、刘亚虎的《楚辞与南方民族文化》51、杨义的《多民族的碰撞融合以及文化哲学》52、霍然的《论北朝民族大融合对唐代诗歌的影响》53、王青的《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54、汤晓青的《回族文学批评家李贽的多元文化背景》55、徐蔚的《汉化中的反拨与继承——薛昂夫散曲的个性特色》56等文章,分别依据汉语文学文献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学材料,捕捉到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信息,研究者的学术见地多有精彩之处。
(三)对于各民族作家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
《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赋家研究》在六章中分别对少数民族诗人、词人、散曲家、戏曲家、诗画(书)家,以及少数民族诗人对于诗词研究等方面的贡献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论者研究的古代19位各民族的文学家,既有学界较为熟知的萨都剌、丁鹤年、纳兰性德、贯云石等人,也有不大为人人们了解的西夏诗人昂吉、蒙古族诗人梦麟、五代词人李珣等人。论者的出发点着重在于发掘这些以不同的民族身分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坛的作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肯定他们在历史上的特殊贡献。57有关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章有:罗淑荣的《〈福乐智慧〉中天人和谐思想来源探析》58、穆罕默德·艾沙的《试论〈福乐智慧〉的戏剧特征》59、热依汗·卡德尔的《摩尼教与高昌维吾尔文学艺术》60、王佑夫的《维吾尔族古代诗学之星》61等。关于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章有王佑夫的《清代满族文学批评述略》62、段丽萍的《试论古代羌族作家与阕的文艺观》63。鲜于煌的《试论唐代三峡少数民族“獠人”的民俗生活特色及影响》64、沙马拉毅的《论彝族毕摩文学》65、张泽洪的《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与道教》66、宝玉柱的《〈一层楼〉和〈泣红亭〉中审美观语言观转变轨迹》67等文章,也值得我们关注。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根据现代学术的格局和学科分类,对少数民族文学作了整体描述。著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现实出发,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两个方面,对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作者用体裁分类作为本书的基本结构,在不同文体的框架中分别对不同的民族的文学成就或文学现象加以介绍,避免了以往对以口头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文学作统一的历史分期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68
三、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
2003年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一如既往,依然平静而稳定地向前发展。与往年相似,研究多集中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作家作品的个案探讨,内容涉及哈萨克族、苗族、土家族、满族、彝族、白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等十几个民族的作家,包括老舍、沈从文、端木蕻良、萧乾、陆地、艾克拜尔·米吉提、黄永玉、田永红、吉狄马加、栗原小荻、班果、南永前、郑判龙、叶梅、乌热尔图、叶广芩、景宜、甘·希儒嘉措等人,被评论的作品以小说、诗歌居多,部分是散文和报告文学,关于戏剧的比较少。问题意识匮乏使得这些研究陷入思维的惰性,能由个案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不多,批评总体水平不高。但是,部分研究已经涉及生态文学、族群批评等较为前沿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探讨由于学界现代性的探讨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本年度有较大的开拓,论题集中在对既有少数民族批评方式的反思和族群意识彰显的探讨,犹重在地域性少数民族作家群落的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