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传说、故事研究
传说研究中,一些著名的人物传说继续受到人们的关注。杨宁宁的《“刘三姐”——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结出的硕果》认为,从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山歌、故事的表现形式看,壮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吸收融合是多方面的。30向云驹《“梁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揭示了梁祝传说的发生、发展中的变异规律31。
故事研究的文章多为故事类型的分析。向柏松《“浴女”母题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谈到,中国民间文学中“浴女”母题以女子沐浴生子为基本情节,以水生殖崇拜观念为文化底蕴,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发展历程。32林继富《源于怪的力和美——中国怪孩子的审美艺术》选取怪孩子故事的一个侧面——审美艺术进行分析,解剖了怪孩子故事的结构模式,描述了其审美艺术的表现形态的三个方面。33毕桪《霍加·纳斯尔和印度故事》分析了一些与霍加·纳斯尔(或称阿凡提)相关的来源于印度的故事的各种情况。34
故事研究的专著有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这是作者在长期研究蟒古思故事文本文献和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蟒古思故事的专著。全书共九章,概括介绍了蟒古思故事的演唱民俗和蟒古思故事说唱艺人及其演唱的蟒古思故事基本内容,评述了蟒古思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详细考论了蟒古思故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分别论述了蒙古英雄史诗、本子故事和佛教神话传说在蟒古思故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神话学的角度分析比较了蟒古思故事“天神下凡人间降魔除妖”的神话主题和叙事结构,对蟒古思故事和《格斯尔》史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进行了影响比较。35
(五)歌谣研究
这一年歌谣研究的文章比较专注于挖掘歌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蕴。杜春燕《少数民族“哭嫁歌”价值浅析》从口述史和艺术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哭嫁歌的价值进行了探讨36;夏敏《西藏情歌:爱欲中的文明果实》指出,相当多的西藏情歌有男女互赠信物(带、结、箍等)的礼俗内容。它们是两性身心融合的象征,也是早期抢婚制度的文化隐喻;在看似同心互爱的表达背后,隐含着传统社会两性的不平等和性别的二元对立。37
各民族民间演唱艺人、演唱习俗及其现实状况也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黄中祥《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萨勒—赛里》介绍,萨勒—赛里在哈萨克族民间既指一种民族传统风俗,又指能弹会唱的绅士式民间艺人。萨勒—赛里的诞生是草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38。张昀、阿力木赛依提《新时期的“阿肯弹唱”》谈到,在当代社会,“阿肯弹唱”这种哈萨克人民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作为哈萨克民族的象征,这种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并将成为21世纪草原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39杨晓《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其文化意义》讨论的是一种南侗民间的重要歌种——嘎老(即狭义的“侗族大歌”)——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的传承变迁现象。4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