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1 | 点击数:28650
 

  其二十、圣祖第10女固伦纯悫公主,通嫔满族纳拉氏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超勇亲王策棱。

  其二十一、圣祖第13女和硕温恪公主,敬敏皇贵妃满族章佳氏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杜棱郡王仓津。

  其二十二、圣祖第15女和硕敦恪公主,敬敏皇贵妃满族章佳氏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二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台吉多尔济。

  其二十三、圣祖抚养弟恭亲王第1女固伦纯禧公主(母氏不详),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乐沁台吉班第。

  其二十四、世宗抚养兄理亲王第6女,和硕淑慎公主,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部人,理藩院侍郎观音保。

  其二十五、世宗抚养弟怡亲王第4女(母氏不祥),和硕和惠公主,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亲王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其二十六、世宗抚养弟庄亲王第1女(母氏不详),和硕端柔公主,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郡王之子齐默特多尔济。

  其二十七、高宗第3女,孝贤纯皇后,满族富察氏生,固伦和静公主,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亲王腾巴尔珠尔。

  其二十八、高宗第7女,孝仪纯皇后满族魏佳氏生,固伦和敬公主,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超勇亲王策棱孙,封世子内大臣都统拉旺多尔济。

  其二十九、高宗抚养弟和亲王女(母氏不详)和硕和婉公主,乾隆十五年(1750)十二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巴林贝子德勒克。

  其三十、仁宗第3女,庄敬和硕公主,和裕皇贵妃满族刘佳氏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郡王,齐默特多尔济孙,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

  其三十一、仁宗第4女,庄静固伦公主,孝淑皇后满族喜塔腊氏生,嘉庆七年(1802),十一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土默特贝勒玛尼巴达喇。

  其三十二、宣宗第4女,寿安固伦公主,孝全成皇后满族钮钴禄氏生,道光二十一年(1840)十月下嫁博尔济吉特氏奈曼部札萨克亲王德穆楚札克布。(8)

  上述婚例中,公主所出母氏系满族者14人;系蒙古族者8人,其余母氏不详的10人,其中9人母氏为诸亲王福晋。

  满族皇室与蒙古贵族的民族联姻,是以安抚蒙古、巩固皇权一统为目的的。他们采用了北方民族传统婚俗中“亲上做亲”的强化姻亲纽带关系的做法,密切了满蒙通婚。例如,清太宗纳蒙古族后妃,以先聘孝端皇后为后,又以纳皇后之二女侄为妃的方式,使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家族与皇室的姻亲关系加强。以后,清世祖再聘母后孝庄皇太后女侄为皇后,再进一步实行“亲上做亲”的通婚方式,构成清王朝早期两代皇帝与蒙古族三代后妃的通婚关系。世祖顺治十年(1653)皇帝决定废皇后,但是为了巩固和蒙古的联盟与姻亲关系,又于顺治十一年(1654)再聘科尔沁贝勒女为孝惠章皇后,同时纳后妹为淑惠妃,结成新的蒙古族姊妹同嫁入宫为后妃的联姻。

  这种密切满蒙通婚的婚俗形式在满族公主下嫁蒙古王公大臣的婚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下一条: ·[尹虎彬]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
   相关链接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