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1 | 点击数:33513
 

 

  在探究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家族惯习时,首先必须关注这些民族的婚姻习俗;然而在婚姻习俗的传统中,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通婚俗制正是所有婚姻问题的关键。也只有了解了这个关键问题,才可能解开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各民族家族和社会关系的一些难解之谜。这似乎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北方各民族,主要指的是满族、蒙古族,以及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还包括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和曾经建立了大辽国的契丹人。也可以说是以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与蒙古语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蒙古草原的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辽河流域及黄河河套平原等地。很少部分人聚居在新疆伊犁一带及散居全国各地。人口约1500多万人。

  北方各民族之间有史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同时又分别与汉族之间发展了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肃慎人便与中原人互通往来。两汉时代,中原汉人与北方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族人战和频繁,北方各族间的战乱也从不间断。以致隋唐以后,直至清末,北方先后出现过靺鞨人的渤海国,契丹人的辽帝国,女真人的金王朝,蒙古人的元帝国和满洲人的清帝国等政权。大约从公元916年建辽帝国起,到金王朝中叶,北方各族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融合;再到元帝国中叶,又经历了第二次具有历史性的民族大融合;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大清帝国康熙、乾隆朝,又进行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致使北方民族之间和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与相互影响逐步深化,最后,经过了现代文明社会急剧演变,这种相互影响再受到世界性现代化文化浪潮的冲击,更加向着全面大融合发展了。

  在长达约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过程中,民族自身的发展与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发展,都和民族内部的通婚俗制及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俗制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方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俗制和民族内部通婚俗制的共同点是氏族外婚制,即以氏族内部严格实行通婚禁忌为原则,实行与外氏族婚配的嫁娶制度。在北方各族之间的部落战争历史上再现的彼此抢掠外部落妇女为配偶的事实,也可以证明这种婚俗在各民族之间的存在可能性。但是,在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正常往来中实行异民族通婚,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本文正是依据北方民族通婚的历史和近40年的民族调查材料,对这种比较复杂的通婚俗制做一些尽可能全面的探讨。

  (一)辽、金时代的民族通婚

  公元916年,契丹族建帝国,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王朝,史称辽、金。辽、金两朝共有318年历史。契丹族和女真族按照习惯实行婚娶不择族类的风俗。尽管在事实上这两大民族的婚配,主要在本民族范围内进行,便从史料上看,却已经冲破这种界限。尤其是在这些民族的皇室或贵族中所通行的一夫多妻制中,早已纳入了异族通婚的内容。

  辽太祖以上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婚娶都是萧氏家族女,辽皇室姓氏为耶律氏,按契丹文为“移剌”氏。《辽史·国语解》载:

  “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1)

     在《辽史·后妃传》中又记:

  “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俨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下一条: ·[尹虎彬]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影 邬晓东]先秦两汉上巳祓禊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美好愿景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杨宇]当代泰山香社及进香习俗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