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24240
 

  (四)歌谣与新诗

   在朱自清关于歌谣的文章里,“歌谣与新诗”这个论题占了不轻的分量,既是他一生中所关注的文学问题之一,也可看出他的研究歌谣的基本立场。

  我们不妨依照写作的时序来做一点分析。

  1928年5月,清华的学生罗香林在歌谣运动影响下多年辑录的《粤东之风》一书竣稿,请在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后就任教授之职的朱自清写序。当年写序之风很盛,序言成为一种有效的评论文体。朱自清为《粤东之风》写序时,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已经落潮,歌谣研究会及其主办的《歌谣》周刊也已停刊,许多知名教授因时局原因已移师广州中山大学。罗香林是广东人,也曾是《歌谣》周刊的作者,于是,他便把朱自清为他写的序言交到了中山大学主办的《民俗》周刊的编辑手中,此文便发表在该刊第36期(1928年11月28日)上。在这篇序言里,表达了任教早期、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诗人气质的朱自清关于歌谣与新诗的观点。他写道:

  从民国六年,北京大学征集歌谣以来,歌谣的搜集,成为一种风气,直到现在。梁实秋先生说这是我们现今中国文学趋于浪漫的一个凭据。他说:

  “歌谣在文学里并不占最高的位置。中国现今有人极热心的搜集歌谣,这是对中国历来因袭的文学的一个反抗,也是……‘皈依自然’的精神的表现。”(《浪漫的与古典的》第37页)

  我想他说的是实在情形;看了下面刘半农先生的话便可明白:

  “我以为若然文艺可以比作花的香,那么民歌的文艺,就可以比作野花的香。要是有时候,我们被纎丽的芝兰的香味薰得有些腻了,或者尤其不幸,被戴春林的香粉香,或者是Coty公司的香水香,薰得头痛得可以,那么,且让我们走到野外去,吸一点永远清新的野花香来醒醒神吧。”(《瓦釜集》第89页)

  这不但说明了“反抗”是怎样的,并且将歌谣的文学价值,也估计出来。我们现在说起歌谣,最容易联想到新诗上去。这两者的关系,我想不宜夸张地说;刘先生的话固然很有分寸,但周启明先生的所论,似乎更具体些:他以为歌谣“可以供诗的变迁的研究,或做新诗创作的参考”——从文艺方面看。

  严格地说,我以为在文艺方面,歌谣只“可以供诗的变迁的研究”;我们将它看作是原始的诗而加以衡量,是最公平的办法。因为是原始的“幼稚的文体”,“缺乏细腻的表现力”,如周先生在另一文里所说,所以“做新诗创作的参考”,我以为还当附带相当的条件才行。这因歌谣以声音的表现为主,意义的表现是不大重要的。所以除了曾经文人润色的以外,真正的民歌,字句大致很单调,描写也极简略、直致,若不用耳朵去听而用眼睛去看,有些竟是浅薄无聊之至。固然,用耳朵听,也只是那一套的靡靡的调子,但究竟是一件完成(整)的东西;从文字上看,却有时竟粗糙得不成东西。我也承认歌谣(在)流行中,民众的修正,但这是没计划、没把握的;我也承认歌谣也有本来精炼的,但这也只是偶然一见,不能常如此。歌谣的好处却有一桩,就是自然。这个境界,是诗里所不易有;即有,也已加过一番烹炼,与此只相近而不相同。刘半农先生比作野花的香,很是确当。但他说的“清新”,应是对诗而言,是诗中所无,故说是“清新”;就歌谣本身说,“清”是有的,“新”却很难说——我宁可说,它的材料与思想,大都是有一定的类型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下一条: ·[刘铁梁]开拓与探索的历程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