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23141
 

  (三)西南联大与《西南采风录》序

 

  抗战期间,朱自清与闻一多一样,随校撤到了大西南的长沙。在长沙落脚未久,因帝机轰炸,战火逼近,学校再向昆明迁移。学生刘兆吉参加师生旅行团徒步而行,沿途搜集各地歌谣,辑成《西南采风录》一书。时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应邀为该书写了序言,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写道:

  古代有采风的传说。说是每年七八月间,天子派了使者乘着轻车到各地去采集歌谣。各国也都设着太师的官,专管采集歌谣。目的是在“观风俗,知厚薄”,一面也可以供歌唱。这叫做采风,是一种要政。这传说有好几种变形。有人说是在每年四月开始农作的时候,“行人”的官摇着木铃子随地聚众采访歌谣。又有人说,男女六十岁以上没有儿子,便叫他们穿上花衣服,带着乐器,去采访歌谣。这些都说得很认真,可惜都不是实际的制度,都只是理想。原来汉武帝时,确有过采集歌谣的工作,那完全是为了歌唱。一般学者看了这件事,便创造出一个采风的理想,安排在美丽的古代。但后来人很相信这个传说。白居易曾经热烈地希望恢复这个制度,他不知道这个制度原是不曾有过的。

  民国六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开始征集歌谣。他们行文到各省教育厅,请求帮助。一面提倡私人采集。这就成了一种运动。目的却不是政治的,音乐的,而是文艺的学术的。他们要将歌谣作为新诗的参考,要将歌谣作为民俗研究的一种张本。这其间私人采集的成绩很好。二十年来,出了好些歌谣集,是很有意义的材料的记录。这些人采集歌谣,大概是请教各人乡里的老人和孩子。这中间自然有许多劳苦艰难,但究竟是同乡,方言和习惯都没有多少隔阂的地方,比在外乡总好办得多。这回南开大学的同学山东刘兆吉先生在西南采集歌谣,却是在外乡,这需要更多的努力。刘先生居然能采到二千多首,他的成绩是值得赞美的。

  刘先生是长沙临时大学步行团的一员。他从湖南过贵州到云南,三千里路费了三个月。在开始的时候,他就决定从事采集歌谣的工作。一路上他也请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他请小学里教师帮忙,让小朋友写他们所知道的歌谣。但他是外乡人,请教人的时候,有些懒得告诉他;有些是告诉他了,他却不见得能够听懂每一个字。这些时候,他得小心的再三的请教。若有小学教师帮助,自然方便得多。但有的教师觉得真正的歌谣究竟“不登大雅”;他们便教小朋友们只写些文绉绉的唱歌儿充数。这是一眼就看得出的,刘先生只得割爱,因为他要的是歌谣。他这样辛辛苦苦的搜索,记录,分辨,又几番的校正,几番的整理,才成了这本小书。他这才真是采风呢。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做采风的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他将采集的歌谣分为六类。就中七言四句的“情歌”最多,这就是西南各省流行的山歌。四百多首里有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好诗。这中间不缺少新鲜的语句和特殊的地方色彩,读了都可以增扩我们自己。还有“抗战歌谣”和“民怨”两类,虽然没有什么技巧,却可以见出民众的敌忾和他们对于政治的态度;这真可以“观风俗”了。历来各家采集的歌谣,大概都流传已久;新唱出来的时事歌谣,非像刘先生这样亲历民间,是不容易得到的。书中所录,偶有唱本。刘先生所经各地,有些没能采得歌谣,他便酌选唱本,弥补这个缺憾。但是唱本出于文人之手,不同歌谣的自然,似乎还是分开来好些。刘先生采集的歌谣,因不适于一般读者,都已删去。总之,这是一本有意义的民俗的记录;刘先生的力量是不会白费的。

  朱自清  二十八年(1939)四月  昆明[14]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期间,先后在蒙自和昆明两地任教,从蒙自回到昆明后,就一直担任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又是刘兆吉等学生的诗社的顾问。1939年4月12—13日,他为刘兆吉辑录的《西南采风录》写了这篇序言。他说刘兆吉“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做采风的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平时惜墨如今的朱自清,慷慨地给了刘兆吉如此之高的评价。当然,刘兆吉的工作,也的确是“物有所值”吧。前面笔者已有论述,这里不赘。说开来,这也不是刘兆吉一个人的成绩,而是西南联大造就了和促成了这部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歌谣集,从一个方面代表了西南联大在民间文学领域里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下一条: ·[刘铁梁]开拓与探索的历程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侯仰军 林继富]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修订版)》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毛巧晖]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
·相识满天下 知音世不稀——刘锡诚先生访谈录·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