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与民族史诗的再发现
19世纪中叶英国实现产业革命,世界历史面向现代工业社会。18-19世纪之交,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席卷欧洲大陆,知识界形成颂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精神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改变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在中欧、东欧社会欠发达地区,民族与国家不重合。斯拉夫民族和北欧诸民族,他们将民俗学与独立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正当性结合起来。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的精神存在于民众的诗歌之中,因此,对原始口头文化的发现,始于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从此人们开始对口述的、半口述的,以及源于口述的文化予以重视。如德国的格林兄弟(Jacob Grimm,1785-1863; William Grimm,1786-1859)便是典型的一个例子。[3]
根据穆尔科的研究,远在7世纪南斯拉夫民间诗歌已经被人们注意,10 世纪人们注意到史诗这样一种特别形式,直到13世纪这方面记载不断。从5世纪开始斯拉夫诸民族的史诗大量涌现。从18世纪前半叶起,大量史诗的抄本和文人模拟创作的史诗集子出现。这是一批书面写就的、从来没有被演唱过的、具有口头叙事文体特点的史诗作品。其中著名的是由卡契奇(Andrija Kacic-Miosic,1704-1760)编撰的《斯拉夫民族的愉快对话》(Razgovor ugodni naroda slovinskoga,1756),所辑录的史诗歌以十律诗的形式写成,素材来自口头诗歌和历史典籍。这是最流行的克罗地亚语史诗歌本,内容为歌颂斯拉夫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它们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故事。该史诗集子还包括一些真正的口头诗人创作的歌。弗尔蒂斯神甫(Abbe Fortis)是一个意大利人,他是《哈桑纳格尼查》(Hasanaginica)的搜集者,于1774年首次把达尔马提亚民间史诗翻译成意大利语,将原文、译文和曲调编辑在一起一并面世,书名冠以《哈桑贵妇人的悲歌》(Sad Ballad of the Nobel Spouse of Hasanaga)。后来该书由歌德(Goethe)翻译为德文,被赫德尔(Johnann Gottfried Herder)收入《民歌中的人民之声》(1778-1779)里。
19世纪初从黑塞哥维纳走来了一位文化英雄,他叫卡拉季奇(Vuk Stefanovic Karadizic),他于1814年-1815年出版了塞尔维亚民族史诗。这时由于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对民间诗歌和民族精神的强调,格林(Jacob Grimm)于1823年-1924年再版了卡拉季奇的史诗,受到科学研究界的注意。在法国也有卡拉季奇搜集的地道的口头传统史诗,如《以Talvj方法转写的卡拉季奇辑录之塞族民歌》(Folk Songs of the Serbians Collected by Vuk Karadzic and Translated in the Manner of Talvj,巴黎,1934年,2卷本)。卡拉季奇生前和死后,一系列塞族和克族的史诗结集出版,它们足以填充一个图书馆。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克罗地亚中心出版社资料集》(Matia Hrvatska),它收入了丰富的史诗文本,尤其是1898-99年出版的第二卷和第四卷,收入了波斯尼亚西北部的穆斯林歌。[4]
洛德在他的《故事的歌手》中提到《克罗地亚中心出版社资料集》第2卷和第4卷,由玛利亚诺维奇(Luka Marjanovic)编辑,内有采集自波斯尼亚西北部穆斯林的歌,于1898年-1899年出版。由赫尔曼(Kosta Hormann)搜集的波黑穆斯林歌出版于1888年-1889年。洛德对《波黑穆斯林族民间史诗》(Narodne pjesme muslimana u Bosni I Hercegovini ,沙拉热窝,1933年,第2版)的意识形态内容很感兴趣,还提到《斯拉夫民族的愉快对话》(1756年,第1版),其中的穆斯林史诗被赫德尔收入《民歌中的人民之声》(莱比锡,1778-1779年)。[5] 洛德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谈到自己1937年在阿尔巴尼亚的田野调查,他在那里居然发现了南斯拉夫口头传统史诗的内容,穆斯林英雄像穆约、哈里勒、赫尔尼察、阿利亚、德尔德勒兹等人物,也同样出现在阿尔巴尼亚口头传统当中。[6]
穆尔科是一位民族志学者,他在1920年代到过前南地区,在那里做现地考察,他注意到民歌小册子,并说许多歌手就是从这些歌本中学习新歌的。18-19世纪南斯拉夫出现了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他们用本民族的十律诗的形式写作,如涅戈什(Petar Petrovic Njegos)《高山上的花环》(Gorski Vijenac)和马茹拉尼奇(Ivan Mazuranic,1814-1890)《斯马伊尔·根吉卡将军之死》(Smrt Smailaga Cengica),洛德认为这些诗歌是为了文学目的而写就的,这些以口述文体写出来的诗歌与真正的口头诗歌是有区别的。它们的词语选择并无传统的作用,诗行是独特的,步格是严格的。从9世纪末叶开始,南斯拉夫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这种文学首先在城市、寺院和上层社会里发展。这时学校开始普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开始了大规模扫盲运动,小学教师开始参与口头诗歌的搜集工作,学校课本采用了本民族民间歌手的诗歌。那些大量印刷的民歌小册子,内容不外是反抗土耳其统治、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晚近的革命斗争等。这些都是1918年前后的事。[7] 了解以上的事实,人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在穆尔科调查时,有许多歌手不知道古老传统的史诗篇目,但对印刷出来的小册子却很熟悉。19世纪下半叶,东正教、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学校教员、其他知识分子,他们把歌读给或唱给歌手,许多歌手也能阅读,还有专门为表演史诗而学习文化的歌手。这和中国民间宝卷艺人的情况很相似。河北宝卷艺人大多是从吟诵经卷开始学习读写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2009-01-23 22:2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