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叶春生]打造多元的中国年
  作者:叶春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9 | 点击数:6232
 

·春节笔谈·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不管是以冬至为岁首,还是以立春为岁首,都是从农事季节方面考虑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人在立春之日迎土牛、祭勾芒神、观拗春童、鞭春等,都是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寿物丰。春节也是一年农事告一段落、秋收冬藏的季节。农夫辛劳一年,稍事体整,娱乐庆丰,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这期间的一切民俗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大主题进行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农业生产的丰歉依然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农耕文化的层面上。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下层人士(即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沿海大城市,文化精英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对农耕文明的习俗还是十分尊崇的。就说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吧,流传了一千多年,十几年前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禁放,但广大农村依然如故。不少城市禁而不绝,于是开禁,由禁放改为“限放”,不少城市跟着效仿。春节放假的问题也是一样,人大代表反复呼吁,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因为春节许多活动是从除夕开始的,迎神祭祖大部分在除夕进行,年夜饭要准备,还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如扫尘、蒸糕、包饺子、贴春联等。
    对于春节风俗有不同的态度,也是自然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大整合。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和我们民族某些传统节日被他国抢注的态势(其实端午节被韩国抢注只是媒体的误导,我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是两回事),有人打出了“保卫春节”的旗号,精神可嘉,行为可笑。它反映了国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但这些人没有看到,我国春节丰富的内涵以及一整套完善的礼俗,特别是其中浓缩的那种亲情、乡情,游子们朝圣般地返乡过年、期盼团圆的那种心情是抹不去、抢不走的。每年春运接送几千万的旅客,满天飞舞的贺年卡,近年流行的电子贺卡以及手机短信、网络拜年等,是他国代替不了的。而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风俗的嬗变,年轻人抱怨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他们要“颠覆”春节传统,冲破物质的桎梏,去与朋友狂欢,去跟同学聚会。其实对于一种习俗来说,老的传统慢慢变淡、新的元素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不难看出,新春喜庆民俗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但其深沉的内涵没有变,祈年、庆丰、祝颂、娱乐,不少事项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拜年风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就是传统的根脉,必须守住,让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节日——中国年。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2009-1-20 11:16: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实现春节的现代转型
下一条: ·[蒋明智]“年味”的文化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艺莼]略论多元通和视域下的神与巫·[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