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李连荣]年节错位与民众思想
——从青海藏族年节习俗变化说起
  作者:李连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2121
 

·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

内容提要:青海藏族的年终庆典在历史上已经形成错位。藏族民众已不过藏历年节,而注重汉族的春节庆贺。但从今天我们的民俗调查来看,民间庆贺年节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全被“汉化”了。相反,老百姓在调试正统思想、民族交融影响的过程中享用着一套发展自己日常生活文化的思想规范。它不仅强化了民族自身的认同,同时也打开了民族融合之门。
关键词:年节错位  正统思想  民间思想 
 
一,问题的所在
在青海作过调查研究的民族学者、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谁都会感受到共同的一点: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杂居、共居相处的景象是它的主要特色。一些情感丰富的文人记者,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有过饱含诗情的描述,“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多么美好,他们至少可以过三个年(回、汉、藏),这比起我们原先的想象要好得多。”[1]更早期的二、三十年代,长途跋涉的传教士和旅行家,也对异采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及其交融现象有过同样的惊叹。[2]
但从今天民俗志的纪录与民俗调查来看,[3]能够保留下来的各民族民俗文化,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就过年习俗来看,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撒拉族,仍然依据自己的宗教文化保持着特有的年节外,藏、蒙、土三个信奉佛教的民族的过年习俗,已在时间和程序上逐渐与汉民族融为一体了。
藏民族传统的藏历年,已经在广大青海藏区渐渐衰落乃至废弃,藏族民众日益转向了、并开始注重起春节的庆贺。此外,有些地区有些时候,也出现过两个年节一起过或者都不过的情况。例如十世班禅圆寂那年,青海六州藏族就没有过一个年节。但这不是正常秩序下的生活。现在如果说还过藏历年节,那就是地区政府依据当地情况给予的特殊节日政策。海北州刚察县城的藏族,就是以阴历二月二为其法定的藏历年。(据1996年的调查)届时,地区政府特别规定国家机关单位、学校放假一天;各机关单位聚餐一次。由此看来,它的象征性超过了节日原有的涵义。
实际上,从藏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来看,其年节庆典的变迁(年节错位)并不是从本世纪才开始的。年节错位现象随历史的进程不断演进,造就了丰繁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但是,这种表面的多彩下面老百姓到底是怎样生活着的呢?他们究竟是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年节错位的现象和其所反映的文化思想,得到体现与理解的呢?按照民族文化成长的经历看,年节文化与其所蕴含的功能思想观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突变,并且得到老百姓的认同。也就是说,老百姓所理解的有关年节功能意义的转换与年节结构上的不断变化、更新并非是同步的。关于这个想法,我们也可以从今天的民俗调查中得到验证。首先来看藏族年节的性质及其错位的形成过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良玉]年俗小记
下一条: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正月志》
   相关链接
·[毛巧晖]文学的人民性:论贾芝的民间文学观念·[吕微]民间文学:现代中国民众的“道德—政治”反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