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李连荣]年节错位与民众思想
——从青海藏族年节习俗变化说起
  作者:李连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1585
 
结语:多民族文化区域中藏族年节的趋向
国家正统思想与民间文化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新的文化思想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青海藏族年节错位的功能结构的变迁,其中表现出一个明显特征:文化是在交流中发生演变的,而长期的民族接触,是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
年节文化的生成与演变,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通过年节仪式各种形态的展示,也可以看到生活在多民族聚居区的民众,又各自保留着自己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色。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民族自身也强化了相互间的情感,加强了认同意识。阿兰•邓迪斯认为,“族群认同”,尤其是通过民俗来实现的。[18]各民族共同举行的民俗活动中,加上正统思想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文化通过民俗活动达到了相互交流理解的目的。因此,这样的民俗活动中,认同的含义,已经超出了民族的范围,跨进了社区文化的范畴。
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按一种自身的标准规则在发展。最后的结局,正象我们能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所见到的那样,势必形成新的文化形式。费孝通先生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也强调了这种演变具有的持续性的特点。[19]但是,其中各种文化参与和保留的程度,则不一定完全是由正统思想在社区保持的时间和强度来决定,还要考虑到民族民间生活传承的一套自身思想模式的因素。也就是说,还不能遗忘民众接受融合的标尺,它是被多种文化因素培养起来的民众生活的思想模式。
另一方面,民俗活动虽然可以起到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但又不能否认,年节的意义,已经在它结构功能的转变中,逐渐也起着某些相反的作用,即淡化了民族认同,而倾向了正统思想的认同,国家观念的力量因而加强了。这也说明,民俗活动可以推进某些文化融合现象的进程。
 
(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2月,北京)
 
注释:
--------------------------------------------------------------------------------
[1] 范长江《中国之西北角》p33,三联出版社,1948
[2]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第二、三章,中国藏学出版社,1986
[3] 如《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均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4]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杰《安多政教史》p3,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5]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杰《安多政教史》p3,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6] 1995年调查资料;另参见银措《青海蒙古族人口来源、现状及特点》见《中国少数民族人口》p371996
[7]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p13(藏文原文);p145(译文):“4,及至牛年(654年),……达延莽布支征收农田贡赋……”。可见对农业非常重视。民族出版社,1992
[8] 薄树人主编,《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p235,科学出版社,1981
[9]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p45,科学出版社。
[10] 黄明信《藏历漫谈》p8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1] 安东尼奥•格朗西《狱中扎记》(中译本)p25,人民出版社,1983
[12] 黎宗华,李延恺在《安多藏族史略》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角厮罗是“王子”,参见本书p62。但同书也谈及此一时期佛教势力影响政治极大。参见p78。不管怎样从中也可见到佛教正统思想力量在民众生活中的一斑。青海民族出版社,1992
[13]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p13p59p126,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14]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p54,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15] Arnold von Gennep1960the Rite of Passagetr. Monika B. Vizedom & Gabrielle L. Caffe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p2
[16]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p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 欧达伟著,董晓萍译《中国民间思想史论》p22,中央民族出版社。
[18] Alan Dundes1989Folklore MattersUniversity of Tenessee Pressp7
[19]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良玉]年俗小记
下一条: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正月志》
   相关链接
·[毛巧晖]文学的人民性:论贾芝的民间文学观念·[吕微]民间文学:现代中国民众的“道德—政治”反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