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论年味的弱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1623
 
三、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渗透,对于过年这一传统文化节日,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排济,但其各类别之间的内容却不断地受到浸蚀和弱化,在人们的感受中,过年失去了传统中应有的魅力,年味似乎越来越弱。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国各地城市中鞭炮禁放令的出现,更使年味大大地减弱。感觉上,过年已经成了一年之中的一个平日,失去了那种过年的激情和感动。这种感觉的存在,我以为主要是基于下述原因:
1、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当中尤其重要的是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它从本质上淡化了过年的年味。从前盼着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好好地休息,好好地享受鸡鸭鱼肉等美食,现在这些几乎只有在过年时才上餐桌的美食,不仅是城市居民,即使农村的居民,也是想要食用就可食用。用有的人说的话:就是天天象过年。自然,追求或期盼美食的这种年味也就淡了。但实际上,我们在过年时,这些食物依然被准备起来,依然被摆上了餐桌,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
2、当下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单一的农耕生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现在,不仅是城市里的从业者,甚至大部分农民也已经走出农村,迈出农耕的生产方式,开始从事职业分工明确、专业性质细化了的生产方式。人们的专业工作时间增加了,专业之间的话语沟通和文化层面的交流增加了,而共同的农耕文化的话语则大大地减少了。另外,春节加班,为了生存保住饭碗而打工不能回家的现象也在增加。加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距离观,一年当中不必仅仅依靠春节才能团聚的观念开始影响许多人。它也是人们看淡年味的重要原因。
3、居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村落集居方式,虽然在农村依然被保留着,但西方的单元封闭式结构,高楼大厦,已经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不仅在城市几乎是唯一的模式,在农村也逐渐地成为主流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人情味也变得淡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尤其是不能给陌生人开门,几乎成了城市中的经典经验。农村中原来天亮开门,睡觉关门的习惯被彻底地改变。这样的居住方式,不仅改革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甚至改革了人们的贴春联方式,许多房子无法贴联对,只得改为斗方。自然,亲情友情邻居情特别浓重的春节也就被这样的居住方式冲淡了。
4、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过年看大戏、舞龙灯狮子踩高跷逛庙会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现象,大大地减少。由于现代传媒的介入,守岁几乎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唱歌、上网、看电影、玩电子游戏等成了年轻人的主流选择。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娱乐的观念和期待。虽然,传统的放鞭炮焰火、舞狮子、迎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依然存在,但它的魅力却大大地减弱,年味在感觉上自然也就淡了。
5、交通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的拜年显得轻松,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各种汽车成了人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前拜年需要两天才完成的,现在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从前亲朋交流中必备的一些礼仪,诸如泡茶、烧点心、烧一桌丰盛的菜肴来招待客人以及安排住宿,晚上浓浓地谈上一夜的现象,随之也都消失了。拜年成了一种例行公事,这门进来立马从那门出去,一天当中在各地不同亲戚之间走马灯似转上一圈的现象已经成为主要的方式,这从根本上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亲情变淡,年味自然也就觉得淡了。
6、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人们沟通最频繁和直接的节日,不仅家人之间有机会聚在一起,亲朋好友也有机会进行面对面地直接沟通,走亲戚拜年成了这一沟通最好的载体。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电脑开始进入每一个家庭,甚至农村家庭。不仅是一般的固定电话,连手机和电脑,也已经成了现代农村年轻人重要通讯工具。从前要沟通必须上门拜年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在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个电子邮件就能完成。沟通的本质内容虽然没有变,但与之相伴的浓浓的人情人性和身体语言才存在的特殊内含,却消失殆尽。人与人之间就象机器一样变得冷冰冰了,与之相伴的人情和人性化的年味自然也就变淡了。
上述内容表明,年味似乎真的已经减少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两方面的现象:
第一,谈年味减少了的主要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常握了传媒话语权的一方。他们根据自己对年俗或年文化的理解,根据自己对近年来现代文化或西方文化对过年的冲击,得出了年味变淡的结论。应该说,是有其现实层面的依据的。拭想,连过年的团圆饭也在饭店中吃,拜年也常常用电话,还有年味吗?
第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既有以城市为主体的青年人,也包括农村中从学校出来的青年人。这些人从一开始体验的就是都市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成就,同时,主要在学校中接受教育,根本没有时间上的保证让他们参与和体味传统的过年文化。甚至,在他们记事之后,上了初中、高中,父母也不会强调要他们参与过年,却督促他们必须好好学习读书上大学。因此,这一代人对传统的年,大都没有深刻的印象,对其他节日就更是无从谈起。年味岂能不淡?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城市感受和年轻人的群体,仔细体味上述年味淡弱的原因时,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传统过年的要素几乎一个都没有减少,除了部分被禁(如放鞭炮,但基本上只在一些城市之中,乡村从未禁放鞭炮)、部分稍作变革(如在酒店中吃团圆饭,也大都仅限城市之中)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外,在乡村,所有年的因素都保留着。然而,即使包括生活在农村之中的人,也同样觉得年味弱了的原因,只能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变革,原来只有在过年当中才能体味的事项,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平常的内容。所谓天天都在过年,这真正过年时还会有年味吗?因此,归根到底,年味变淡是人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对年文化体验的感觉迟钝。年依然或几乎还是那个年,就象肉依然还是那样的肉,但因为天天吃,就再也找不到偶尔才吃一回的香味一样,年味在几乎天天都过的生活中被消蚀掉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下一条: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相关链接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马路]集体化时代徽州山村生产队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杨秀]手艺人个体的时代应变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