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论年味的弱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0958
 
四、结语
 
要保持传统过年文化的强势,要改变没有年味的观念,并不是束手无策,一点都没有了办法。我以为下面两点是值得去做的:
1、从法律角度给年等节日以生存的空间,尤其是从时间方面加以保证,这是在根本层面上强化年和节日的手段。试想,一个中小学生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叫学校如何放假让他们去过传统的节日?即使在农村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仪式和内容,但他们也同样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去过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而中小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感受和保存记忆,塑造人生的最佳时期,美好的年就在他们的童年中。现在成年人对于年的记忆,也大都来之于那段时间。因此,保证节日立法给予未成年人以法定时间去过年过节,将是我们保证传统文化传承保留下去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须立即去做的事。
2、承认过年习俗的变异性,不要一味抱残守缺,固守所谓的传统的年俗。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年和其他节日,从来都是变化的,经常被减去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也会被增加一些那个时代主流的,人们作为年或节日过程中可以接受的东西。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拒绝承认诸如过年中的新的娱乐方式,拒绝承认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问候等拜年方式,拒绝承认到酒店中去吃年夜饭等等也属于过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年就会变得不完整,当然也就没有了年味。而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就是现代过年当中的事项,那么,我们依然红红火火,我们依然还会觉得年味十足。
3、本质上来说,第一点必须依靠政府来完成,第二点则需要社会、媒体、公众,也包括学者们共同去完成。因为传统文化的保存,本来就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关系受益于这一文化传统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通讯处: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社科处,321004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下一条: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杨秀]手艺人个体的时代应变·[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