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论年味的弱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0956
 
二、春节: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的众多节日中,春节不仅是最为重要,影响最大,也是内容最丰富,地域性最鲜明的节日,可谓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了节日的典范和极致。从大致的情况来看,春节包含着下述几方面类别的内容:
1、卫生习惯文化
这方面的文化内容还是相当独特和丰富的,诸如掸尘、穿新衣服等。掸尘是为迎接春节而进行的卫生大扫除。俗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此,它也是春节的前奏曲,是春节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次人们住处彻底的大扫除。之后,尤其是进入正月之后,这种扫除或卫生方式就变成了禁忌。即使是扫地,也须向室内而不可以将灰尘之类扫出门外。另外如穿新衣服,它不仅是卫生问题,还包含着万象更新等具体而特殊的文化内含。
2、民间信仰文化
有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春节实际上是从祭礼或祭祀性的信仰文化逐渐演化而来的节日,因此,充斥着信仰内容是春节的鲜明特征。其中祭祀、放鞭炮、贴春联和节日禁忌等是其代表。祭祀在春节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在民间既有隆重的祭祖先仪式,也有祭祀其他神灵,诸如土地神、灶神等神灵的仪式,各地多有差异。至于放鞭炮、贴春联,它不仅蕴含着民众丰富而具体的信仰文化内含——驱邪祛祟、吉祥如意和来年平安,而且也体现了热闹、红火、吉祥、喜庆等内容。而节日禁忌,则更鲜明地表达了民众对于生活、对于家人、对于财运、对于生产的期待和祝祷。
3、家人团聚文化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因此,全中国的人不管它身在何地何方,都必须赶回自己的家与家人团聚。团圆饭、守岁、祭祖等都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精神。许多地方习俗甚至规定在亲人因特殊原因无法一起吃团圆饭,必须给他(她)摆上饭筷,以示团圆。家人团聚的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亲情观念一代一代地得以保存,对于家庭、家族和亲族的融洽、亲感纽带的加强,都起了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亲情交流文化
春节不仅充满了亲人团聚的气氛,也凝结了亲情交流的文化。吃团圆饭是一家人亲情表达的最特殊方式,而走亲访友的所谓“拜年”或“拜岁”,则是亲情交流的另一种表达或延伸方式。至亲好友在春节期间的走动,不仅是拜年时的一声问候,也是人们情感不断加强的一个过程。礼物、红包、酒席虽然多少显得世俗,但在这种世俗中,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浓厚的亲情、友亲和乡亲观,乃至家乡观、地方观和国家观。
5、饮食特产文化
在春节当中,饮食是最被强调和重视的。团圆饭固然不用说,鸡鸭鱼肉等平时在农家并不常食的美味,这时几乎家家餐桌上都必备。饺子、团子、粽子、蒸糕、羹、长寿面、美酒以及各种炒货、糕点、糖果一应俱全,各展手艺和特色,真当是美食荟萃,大饱口福和眼福。因此,春节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集大成,有人甚至认为诸如春节之类的节日就是吃吃喝喝的,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春节之类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了大量优秀的饮食文化,节日和节食的不可忽略性也正在此。
6、娱乐竞技文化
春节也是娱乐竞技文化的集大成者。节日期间以休闲为主的生活方式,不仅催生了饮食文化,而且也催生了各地大量不同的娱乐竞技文化,如放鞭炮焰火、舞狮子迎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这种娱乐竞技文化,各地大有差异,但它们都从本质上给春节增添了喜庆热闹欢快的气氛。
上述历史悠久的春节类别内容,虽然在各地表达形式多有出入,甚至差别非常距大,但它却集合成了我们所说的春节文化,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的标志之一,而过春节也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诗意的灵魂栖居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下一条: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相关链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杨秀]手艺人个体的时代应变·[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