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陈华文]年味:对时代和文化的体验
——论年味的弱化及其对策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11626
 
[内容提要]节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决定了人们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对于节日的感受,年味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时代性限制的文化体验。本文通过节日起源以及春节文化内容的归类和特别存在,最后论证了年味弱化的现实原因和文化体验的特殊因素,并提出了改善年味弱化等对传统节日淡漠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节日,春节,年味,节日弱化
 
中国人特别重视传统的节日文化,原因是节日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特殊需要。从立体的层面看,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点:一方面通过节日文化表达特殊地域民众的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另一方面又通过节日文化展示食品、衣饰、娱乐文化,完成传统的信仰、禁忌过程或愿望;最后则是通过节日文化起到了凝聚亲情,调节生活,放松自我的目的。因此,节日文化在传统的农耕文化过程中,不仅是生产和节奏的双重写照,也是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复合体;同时,更是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生命质量的体现。年味,集中传达了人们对春节的一种文化体验和概括,突显了鲜明的时代性感悟和精髓。
 
一、节日源起的原因多样
节日习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各种定期与不定期的庆贺活动,以感谢或祈求自然的恩赐、神灵的保护。节日习俗的形成由来由于各种习俗功能不同,其原因也不同的,大致有这样几种:
1、源于自然物候变化
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依靠天象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他们从天象的变化所带来的物候变化,如植物的生长、成熟、衰败等现象,以及气候的变化如四季的冷暖变化等,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安排自己的劳动即采摘和种植等。人们也根据这种自然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休息,安排一些特殊的日子,既突出季节的交接点,也作为庆贺或祭祀的特殊日子,从而形成了我们后来意义上的节日。这种节日有春节(早期的时间是不固定的)、立春、立夏、冬至,及二月二、上巳、清明、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等等。
2、源于劳动生产需要
自然物候变化形成的一些节日与劳动生产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原始人,即使是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也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主,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安排自己的劳动。久而久之,一些劳动生产需要的节候便成为基本上固定的节日,如春天来了,在春耕开始之前,汉族有一个节日叫鞭春牛,便是基于劳动的需要,瑶族的赶鸟节、阿昌族的撤种节、汉族人在正月时的照田蚕(嘉兴叫烧田蚕)、插秧时的“开秧门”和结束时的“关秧门”,以及从前的做社即祭社神等,都是源于或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的节日。杭嘉湖一带与蚕桑有关的一些节会,如桐乡的“龙蚕会”、湖州等地的“轧蚕花”等,也是与劳动相关的节日性庙会。
3、源于纪念特殊人物
在这类节日习俗的起源中,往往可以推演到最初的某个历史人物,正是他们的某种人格或事迹,加上人们的演绎,形成了参杂着民众丰富情感的节日和习俗内容。比如寒食节,就源于晋代时的介子推,他曾随晋文公流亡,并割股奉君,但回国后却得不到赏赐,羞愤上了绵山,与老母一起烧死在山上。晋文公为纪念他,便在他的忌日让全国人民禁烟火,形成了寒食节。端午节则是源于屈原,不过各地也有不同的传说,如吴地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越地则是传说为了纪念曹娥,山西也有说是纪念介子推的。不管是源于哪一个历史人物,它的源起指向都与人们的纪念情感结合在一起。宗教性和一些地方性祭祀纪念节日中,出于有关祭祀性人物的忌日的现象则更多。
4、源于宗教信仰
 这一点是与我国长期来的民间信仰、道教和佛教信仰的混合传播,并对世俗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宗教性来源的节日,有的具有全国性,比如四月初八的浴佛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等;有的则是地方性,而且所占比重非常的大,比如,在浙江的宁波,除了浴佛日之外,这种祭祀或供奉民间诸神的节日还有太阳生日、东岳大帝生日、葛仙翁生日、关帝生日、吕祖下丹药日、彭祖生日、火神生日、地藏王生日等不同的形态。后者有固定的时间,有的举行祭祀,有的则举行盛大的庙会,集祭祀、物资交流和文化娱乐于一身,成为地方上对生产生活都有影响的节日。
当然这种概括仅仅是从我们某个具体节日的侧重面的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叙述,而事实上,节日起源,尤其是节日发展过程中,有时常常是综合了多种历史和文化而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这就使节日文化既丰富多彩,又不拘一格。加上中华民族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环境和文化差异巨大,因此,节日文化也就异彩纷呈,内容多样,同时满足着各地人民的不同节日需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下一条: ·[萧放]明清新年民俗志
   相关链接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马路]集体化时代徽州山村生产队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杨秀]手艺人个体的时代应变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