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干预:当下语境中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应有态度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5 | 点击数:10541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研究笔谈(萧放 主持) 
 
近两年来,传统节日引起了举国上下从官方到民间的普遍关注。在该不该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如何保护传统节日的一场大讨论中,官方应不应该进行干预成了争论的焦点。面对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式微,有的力主官方应该采取给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期的形式介入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有的则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本来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当社会转型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时,它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其衰微是自然的;更何况节日习俗是民众自发形成和自主传承的,官方不应给予干预也干预不了。笔者则坚持认为在当下语境中,保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必要,而官方干预则是保护传统节日的必须,至于干预的形式却未必仅限于将某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一种。所以坚持这样的观点,基于如下几点:
首先,传统节日虽然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但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传统节日仍然具有价值,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可以取用的重要资源。
世界距离“大同”还非常遥远,甚至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霸权与反霸权近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语境下,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取得理想的发展,其民族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是极其重要的前提。
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其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我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以农历为依据、在岁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定民俗活动的非常时日,总是与过去的某些事件或某个人物相关,因而是唤醒和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时间段落。
我国传统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汉代初步形成。自汉代以迄清朝两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到立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清明、浴佛、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春秋社日、腊日、冬至等这些重要的节日来临,从官方到民间,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日庆典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诸多活动、附着于节日的传说,以及物质的、行为的、情感的记忆符号,周期性地共同重温着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复述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正是包括这种集体记忆在内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全部集体记忆形成了坚定不移的民族认同感和持久不衰的向心力、凝聚力。也正是这种力量使我们的国家一次次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和平,使我们的民族一次次从艰难困苦中崛起。
而当下我们对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需要丝毫没有减少,传统节日的独特价值也就没有消失。经过一两千年的积淀,传统节日早已超越了地方性超越了它生发的传统农业社会而成为民族的象征、集体记忆的载体,每个传统节日以其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一年一次的频率周而复始地强化着俗民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认同。它们以其自身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回忆叙述着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从而将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构建成不曾断裂的连续体。具有独特品格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嵌入民族国家的缔造和建设之中,而且完全可以嵌入现代人的生活,个人身心状态会在过节中得到调整,人际关系会在过节中得到调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
下一条: ·[刘晓峰]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时空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