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本文论述的前半部分,以《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为题,发表于《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后半部分以《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为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现加删节后,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 民间文艺学,按照目前国际上较普遍的分类原则,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在中国,它经常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与民俗学相并列。
3 参看许钰《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中国一百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325-330页;刘魁立《为构建、推进民众学问而奋斗不息的人》,《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4期;王文宝《中国民俗学运动的“世纪之星”》,《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等等。
4 见杨利慧编《钟敬文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6-22页。
5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序》,见董晓萍编《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
6 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
7 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8 借用日本学者武田淳泰的说法。见加藤千代《钟敬文之日本留学--从日中交流方面论述》,何乃英译,见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7页。
9 加藤千代《钟敬文之日本留学--从日中交流方面论述》,《民间文艺学探索》,第74页。
10 钟敬文在《从事民俗学的反思与体会》中,对自己“从文学切入”的学术特点及其局限进行了反省。
11 马昌仪《求索篇--钟敬文早期民间文艺学道路探讨》,《民间文艺集刊》1983年第4集。
12 钟敬文在谈到上述多种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他的影响时,还曾特别指出:“松村武雄博士对神话的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也给了我一定的影响”(见《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自序》),由此一斑更可显见他的这一学术思想形成的一个原由了。
13 参见钟敬文《民族民间文艺的巨大作用》(1991)、《关于故事记录整理的忠实性问题》(1980)、《「民间文学」发刊词》(1955)、《搜集研究民间文艺对其他学艺的益处--民间文艺论的一断片》(1949)等。见《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以及《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董晓萍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 钟敬文《民族民间文艺的巨大作用》,见《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第111页。
15 董晓萍《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编后记》,见《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第530页。
16 钟敬文《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序》,见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第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7 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8 见《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第223-247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在这篇论文中,钟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这类神话的产生时期。作者认为,神话的产生是在血缘婚还在流行(至少也是被允许)的时期,其立论的依据是:当代民间口头传承中,“还遗留着比较原始形态的说法”;在我国周围的许多地区或民族中,也有相关的神话资料;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有相关风习的记述。作者文中明确地说:“其实,这不过是原始时代风习的遗留……它作为一种文化残留物,一直被保存在现在的口头传承中”,“它是经过严格的历史筛滤而仅存的‘文化遗留物’”。从关注问题的角度、论证方法到所用术语,显然是人类学派的路数。
19 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20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自序》。见董晓萍编《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 〖德〗沃尔弗莱姆·爱伯哈德为德国《民间故事百科全书》撰“钟敬文”条。转引自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第73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