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在民众传承、创造和享用地方传统的自然村落中,传说仍是村民口中鲜活的叙事。它传承在村民的谈笑间,印记在乡村的景物中,以一种袅娜的身影书写着村落的历史和记忆。本文通过田野作业研究马街书会传说、比较书会传说与书会民俗的关系,探讨“马街书会”这一民俗活动如何融入马街村民集体记忆之中。
[关键词] 马街书会;火神社;三皇社
[中图分类号] I27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4-0045-06
传说是民间文学中重要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性、历史性、解说性、地方性给传说打上了独特的叙事烙印。我国的传说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以自然村落为中心的地方性区域中。由于历史上各代王朝在县以下的大片土地并没有设立行政机构,自然村落进而就成为民众自为、自治的社会单位,成为民众传承、创造和享用传统的基本社区。因此,将传说设置在以村落为原点、其时间、空间分别在纵、横轴的坐标系中进行研究就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马街及其周边村落流传的“书会传说”为切入点,试图探究在以“书会”为中心的传统中,地方性传说如何传承村落记忆。
在行政区划上马街被分为马南和马北两个村。可是,在村民意识中,这一界线并不存在。因此,我们仍采用村民的地域概念,将马南、马北两村合称为马街。马街地处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南,距县城7.5公里,东北与郏县相邻,西北和临汝相连,东南为平顶山市,西南与鲁山相望。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因每年的“十三会”而名扬乡里。
一、马街书会与书会传说
“十三会”是说书艺人和当地村民们对“马街书会”的习惯称呼。书会虽历经战乱和政治风暴的冲击,风雨飘摇却从未中断。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三是书会的会期,当地村民认为十三是正日子,因此那天的会才是正会。其会址设在马街村北应水河岸边火神庙周围的麦地里,沿河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占地面积400余亩。全国各地的艺人往往在十二日之前就到了马街或其周边村落,多数在村民家中落住。马街及周边的村民对艺人十分热情,经常管吃管住,分文不取,亲如一家。在马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君子不养艺人。”艺人们进村也像是到家一样,展摊就唱,不收书钱。十三会上赶会的主体是说书艺人和宝、郏、鲁、叶四地的群众,参会人数约为十万之众。书会上的曲艺形式以河南坠子和三弦书为主。会期的天气往往多风、雨、雪,很少有晴朗少风的好天。于是,在宝丰就流传着“马街会,无好天”的俗语。
在马街,笔者共访问了46人,作问卷调查30份(其中被问者中有3人是被访者)。由于有这样大规模民俗活动的存在,因此收集到大量有关书会的传说。概括起来,它可分为11类,其中大部分是解释书会缘起的。为了能够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本文只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七类传说予以概述。
传说之一:救驾兴会。(传说的名称为笔者所加,且只记录了内容的概略):东汉年间,正月十三这一天,王莽撵刘秀到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现书会会址所在地)。那时应河水深得很。刘秀的军马被河水挡住了,当时有不少艺人在这里说书,很多群众都围着听。大家看刘秀遇着难事了,都来帮刘秀渡河,刚过去,王莽就赶上了。王莽不得人心,群众不仅不帮他,还在河东沿越聚越多。王莽的军队过了好半天才过去。刘秀当了皇帝后,为感谢马街百姓,降旨免去马街一带的皇粮,并钦赐“三皇社”御牌一块。以后人们便以此日为会期,年年兴会,感念皇恩,延续至今。(讲述人:刘子祥,男,马街村民,67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