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于共享的思想:中和节故事的启示
如果我们将凭借政策颁布与实施而生成的建构型节日能够超越政策的范畴、融入百姓生活令一代代民众自觉参与从而得以长期传承视为建构成功的话,中和节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不仅这一节日的名称流传下来,当时设计的一些活动也在后世为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继续参与和操作,从而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到民间传统的跨越。这里,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是它何以能够如此?也即后世的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何以会传承一个前朝官方建构的节日,尤其是在要求他们参与、遵守的强制力消失之后?
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中曾这样说:“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或基石而存在……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与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在赵世瑜先生看来,这“‘一般的思想史’并非仅指共同的思想背景,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共享的思想’(shared idea)”[50]笔者以为,中和节能够实现从官方建构到民间传统的转换,正是因为这个建构节日的名称及其活动建基于“共享的思想”之上。
先从节日的名称上来说。
对于李泌何以将新设置的节日叫做“中和节”,各种文献均语焉不详,但这个名字既然是有意识设计的,便必然蕴含一定的深意。这个深意,又不能不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的“中和”一词相关。关于中和,儒、道、佛诸家均作过阐发。但从原创性和主导性上说,儒家“中和观”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中庸》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董仲舒以为“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51]此可谓代表了唐代以前儒家对于“中和”的基本看法。在他们那里,中和既是一种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又是天下之德、之道,还是赖以达致“中和”状态的行动方法。对于中和思想概念的这些内涵,“博渉经史,精究易象”[52]的李泌不会不知。他将节日名称设计成“中和”,显然包含着对达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中和状态的殷切期待。
贞元五年的诏书中有“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语,正反映了李泌的期待。当然,诏书的颁布说明李泌的期待同时也是德宗的期待。此后,还有一些唐人对中和节做过阐释,如白居易有《中和节颂》,谓:“中者揆三阳之中,和者酌二气之和。”又说:“和维大和,中维大中。以畅中气,以播和风。”梁肃在《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中认为:“原夫中以立天下之本,和以通天下之志,明君所以搃万邦也,奉时以协气,播气以授人。”符载在《中和节陪何大夫会燕序》中提到“中和,王节也……唯仲春木徳乃茂,沃生人之恺乐,洗万物之枯槁,当三阳之正中,凝四气之太和,以正星鸟,以推律度。”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中和”二字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日的代号,它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是包括唐德宗、李泌、白居易、符载、梁肃等在内的精英内部共享的思想。
不仅如此,正如周来祥先生所说:“‘中和’(或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从远古到清末,源远流长……在发展中,‘和’的内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由一个日常词语逐步升华为一个哲学概念、美学概念、伦理道德概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中和’,不只是贯彻始终,同时又是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大概念、大范畴,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于民族的大脑、灵魂和发肢,甚至于从每一个文化细胞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和影子。”[53]中和不仅是精英内部共享的思想,还是精英与普通民众共享的思想。它包含着社会成员对一个理想社会状态的愿望,也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运用中和之道以求天下大治的期待,从而使得中和节的存在有着广泛的思想基础,易于为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社会群体所认同。
再从节日活动及其体现的思想内涵上说。
尽管最初唐德宗动议设节时的目的在于增加自己和官员们的娱乐时间,但李泌设计的、最终通过政策规定得以实践的节日活动,涉及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其中裁度是皇帝对臣下的赏赐,进农书是臣下对皇帝的进奉,上春服是王公戚里对皇帝的奉献,祭勾芒祈谷是农民的作为,献生子、酝酒,则不分阶层等级,全民通行,从而远远偏离了最初的意图和目的,使中和节成为一个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全民的节日,尤其突出了顺天应时、重农务本的倾向。
我国传统社会历来以农业立国,汉文帝有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54]唐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55]对于国家而言,农为邦本;对于个人而言,农为衣食之源,故要重农务本。这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所有朝代的重要政策,亦是从社会精英到普通民众都具有的思想观念。重农务本就必须顺天应时,其实不仅农业生产,其他行为也要顺天应时。这同样是从官方到民间从社会精英到普通民众共享的思想。
因此可以说,中和节之名称、活动及其内涵均建基于共享的思想之上,这使得它不仅与特定的政府组织成员有关,亦与社会公众有关;不仅有对统治者自身利益的满足,亦有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照,从而不仅具有超个体的普适能力,在我国传统社会甚至具有超朝代的普适能力,由此中和节不仅被楔入时人的日常生活,也成功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时人的生活节奏,且影响及于后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08-9-12 19:4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