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谷口贡:《民俗学的目的与课题》,佐野贤治等编《现代民俗学入门》,吉川弘文馆1996年版, 第4-5页。
[2]谷口贡:《民俗学的目的与课题》,佐野贤治等编《现代民俗学入门》,吉川弘文馆1996年版, 第4页。
[3]《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275页。
[4]《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48页。
[5]《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28页。
[6]《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256页。
[7]《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278页。
[8]《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291页。
[9]《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14页。
[10]《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39页。
[11]《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40页。
[12]《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17-318页。
[13]柳田国男:《日本民俗学讲座》,冲绳县立图书馆比嘉春潮文库 1996年版,第 71页[昭和9年(1934)的JOAK的广播稿]。
[14]《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265页。
[15]在近世主要使用的近义词是风俗或国风,本文口头发表后有人指出近世也有我们今天理解的“民俗”的用例。从笔者收集的事例中判断,“俗”字既存此义,确实有理解为“民之俗”的地方,但是还有另一个意义的“民俗”。关重巍在《伊势崎风土记》中记述“民之俗处处都应该相同”。贝原益轩的《筑前国续风土记》中记述“一川之遥,若男女朝夕相处,风土不变,民俗也同样不变”,此为前者所述。大原幽学在《发教录》中记述,“士人以上的孩子,不同于民俗的孩子”等,这里的民俗即老百姓,为一般平民之意。在民俗学上经常被引用的《物类称呼》中列举的“此篇所著只标记民俗的重要事例”,也应该是后者之义。如果考虑本页注④中的明治初的有关“民俗”的用例的话,把其推测为后者应该是很自然的。有关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别的论文中讨论。
[16]拙稿《民俗·风俗·殊俗——都市文明史的〈一国民俗学〉》,宫田登编《民俗的思想》,朝仓书店1998年版。
[17]《府县史料“民俗·禁令”》,古川健一编《日本庶民生活史料集成》21卷,三一书房1979年版。此篇在收录的44个道府县中,就笔者所见的资料看,作为今日的“民之俗”解释的,列举了具体习俗的只有三重、岛根、山口、长崎。其它记录虽然包括禁令习俗,但主要都是有关“民情”的记述。
[18]柳田国男“总论”,同编《明治文化史13 风俗》,洋々社1954年版,第2-3页。
[19]《诏书和大隈伯》,《教育时论》 847号,开发社明治41年版,第35页。
[20]《下高井郡丰乡村志》其4《社会教育志》,大正6年(1917)版,家系传统项目(长野县野泽温泉村教育委员会藏)。
[21]柳田国男“总论”,同编《明治文化史13 风俗》,洋々社1954年版,第2页。
[22]冈崎文规:《印度的民俗和生活》,千仓书房昭和17年(1942)版。由战后的自杀论一举成名的冈崎是人口统计学的大家。即使是印度的“民俗”,在这里也只是记述了人口统计学的分析,对今日意义的“民俗”无一记述。
[23]《民政史稿·风尚民俗篇》,内务省地方局藏版,大正3年(1914)版,凡例第2页。
[24]《民政史稿·风尚民俗篇》,内务省地方局藏版,大正3年(1914)版,第4-5页。
[25]八束清贯:《祭日祝日谨话》,内外书籍,昭和8年(1933)版,第1页。关屋在此序文中的官衔为宫内次官,担任过内务属地方局、朝鲜总督府内务部学务局长、静冈县知事等的内务官僚,同时为日本民俗学会的五位首任理事之一。折口的日本民俗协会为其下属组织。昭和8年(1933)组织日本文化联盟的松本学也是内务省官僚,民俗学·民族学、与内务省的关系紧密。
[26]文部省编篡《国体的本义》,内阁印刷局,昭和12年(1937)版,第100页。
[27]关于这一点,对《民俗艺能》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如:桥本裕之《作为文化的民俗艺能研究》,《民俗艺能研究》10号,1989年版。笹原亮二《去看狮子舞——关于现在和民俗艺能研究》,《民俗艺能研究》16号,1992年等。但是,很多真知灼见在民俗学界仅仅被看成“民俗艺能”的问题。本稿将其扩展为民俗学的一般问题。此外在桥本·笹原的论文中把“古风”这一用语视为与“传统”为同一层面。“古风”和“旧俗”、“昔风”一样,只是“古老、古香古色”之意,其词自身不附有价值。如被负面评价就为“旧弊”、“陋习”,如果正面评价的话,就为“传统”、“美风”。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古风”、“旧俗”成为注目的对象,这种认识是以社会状况的变化为前提的。
[28]高野辰之著作,文艺委员会编篡《俚谣集》,文部省(六合馆发行)大正4年(1915)版。
[29]白峰生:《奖励盂兰盆舞》(《地方行政》21卷8号),帝国地方行政学会,大正2年(1913)版,第77-78页。今日民俗学常见的把以往的“民俗”、“生活”、“传统”理想化,以此对现代社会、近代文明进行批评的这一模式,也与“田园生活的理想”的社会意识相关联。
[30]宫地正人:《日俄战后政治史的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 1973年版,第69、74页。
[31]神谷庆治监修《地方改良运动资料集成》6卷,柏书房1986年版。还有冲绳的民俗学者岛袋源一郎在昭和6年(1931)出版《冲绳善行美谈》,高良仓吉《冲绳研究和天皇制思想体制---岛袋源一郎的情况》(《冲绳历史论序说》三一书房)1980年版。在有关地方改良运动和民俗学的关系的研究方面值得注目。 对于乡土博物馆,浜田弘明于1993年在《关于博物馆中的“乡土”——“乡土博物馆”的成立和发展所记”(《学际研究》3号)中进行了讨论。
[32]芳贺矢一:《关于民俗》,《民俗》第一年第一号,大正2年(1913)版,第3-6页。与在每号登载的《本杂志的任务》中列举的个别的研究对象不同,他的“民俗”用法和今天的用法有分歧。但也是一篇讨论一般的“民情风俗”的论文,其中对“民俗”的认识没有统一。
[33]后来关野贞也兼任委员一职。坪井正五郎于大正2年(1913)去世,同保存协会成立前参加了东京府下史迹巡回一事,在井上友一的记录中可见。(神谷庆治监修《地方改良运动资料集成》6卷,柏书房1986年版,第133页。)
[34]高木博志:《近代天皇制的文化史性研究》,校仓书房1997年版。
[35]德川达孝:《国体的精华和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第1卷第2号,大正3年(1914)版,第9页。
[36]黑板胜美:《关于史迹遗物保存的研究概说》,《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第1卷第6号,大正4年(1915)版,第47页。
[37]柳田国男研究会编《柳田国男传》,三一书房1988年版,第773页。
[38]《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9页。
[39]《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2页。
[40]《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15-216页。
[41]《乡土研究》时代的“农村生活志”,在这一时期的“国民生活志”(《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院1960年版,第220页)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在柳田的方法中发现了“都市”的存在。此内容请参看拙稿《民俗·风俗·殊俗——都市文明史的〈一国民俗学〉》,宫田登编《民俗的思想》,朝仓书店1998年版。
[42]《定本柳田国男集》,别卷第4,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492页。
[43]《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28页。
[44]《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64页。
[45]《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79页。
[46]《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4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67页。
[47]《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322-323页。
[48]《定本柳田国男集》第31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11页。
[49]“基层文化”出自和歌森太郎《日本民俗学概说》,东海书房1947年版。民俗是不易变化的解释是在《风俗和民俗的异同》一文中论述的。在《日本风俗史考》(潮出版,1971年版)等书中逐渐被明确化。
[50]关敬吾:《怎样学习柳田民俗学》,《关敬吾著作集》第8卷,同朋社1981年版,第119页。
[51]关敬吾:《民俗学的两三个问题(1)》,《飞人》72号,昭和15年(1940)版,第1页。
[52]关敬吾“序说”,同编《民俗学》,角川书店1963年版,第31页。
[53]关敬吾:《民俗学和乡土文化的问题》,《关敬吾著作集》第8卷,同朋社1981年版,第15页。
[54]关敬吾:《欧美民俗学的诸动向——地域民族学的Volkskunde》,《民族学研究》第32卷1号,1967年版。
[55]关敬吾“序说”,同编《民俗学》,角川书店1963年版,第31页。引用最后的部分,正确地说应该“是庶民的研究,也是共同体的研究”,关氏也没有做明确区分,宫田登在《论民俗学的历史性和现代性——是过去的科学还是现代科学》(野口武德等编《现代日本民俗学I》,三一书房1974年版,第85页)中论及“民俗”的主体问题,与和歌森的“观点非常接近”。
[56]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弘文堂1984年版,第264-266页。
[57]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弘文堂1984年版,第266页。
[58]关于“本真性(authenticity)”或“纯粹的文化”,请参见太田好信的《文化的客体化---通过观光达成的文化和自我认同》,《民族学研究》第57卷第4号,1993年版。
[59]《ちくま文庫 •柳田国男全集》第28集,筑摩书房1990年版,第310页。
[60]“文化遗产保护法”昭和25年(1950)5月30日,法律第214号,第2条第3项,文化厅监修《文化遗产保护提要》第一法规,1970年版。
[6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一部分改正”昭和29年(1954)6月22日,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事务局长传达第4注(3)(6)。
[62]高木博志:《近代天皇制的文化史性研究》,校仓书房1997年版,第284、301页。
[63]参见小岛博巳的《一个<传承>论——关于口传·规范的文化的正当性》,《日本民俗学》193号,1993年版。
[64]《定本柳田国男集》第25集,筑摩书房1960年版,第23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