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5 | 点击数:20123
 
 
三、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想保证世界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就必须强调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个性,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同等重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族传统节日是亟待抢救保护的文化遗产。遗产不是历史的陈迹,遗产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民族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凝聚社会群体的重要力量。民族节日是文化对话交流理解欣赏的桥梁,它是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节日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时机。传统节日因其特有历史文化内涵,它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用:
(一)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传统节日是民族时间认知的重要标志,它起源于民族成员对年度时间的感受与时间经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时间认知方式。雷夫金说:“时间带着口音发言,每个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时间纹路。了解一个民族,就是在了解居民看待时间的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它不仅体现了民众内在的时间意识,以及这种意识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同时是民族文化传统周期性复现的重要时机,民族文化通过节日进行着有效的家庭与社会传承。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时候是隐藏在后台,或者说它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的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希望继续保持民族文化本色的国人来说,周期性出现的民族传统节日异常重要。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传统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传递与继承。
其次,节日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民族文化传统记忆需要有持续的反复加强,民俗节日的周期性出现,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归神圣的历史时空的现实条件。人们在节日状态中,通过各种节日仪式与传说的讲述,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使传统始终具有鲜活的生命,给民族文化的传人以生动的文化力量。
(二)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与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民族自信心显得更为重要,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民族自信不是空洞的浮夸与盲目的自大,民族自信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它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
我们对于经济基础在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容易理解和认同,对于培植民族文化根本,以牢固民族自信心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固然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贫弱会影响到民族形象与尊严,让它缺乏自信。可是假如一个民族失去它的文化根基,它可能就不只是缺乏自信,而是失去自己民族精魂,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人文化的附庸。相反,如果我们坚守自己文化传统,保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之气,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有着光明的未来与复兴的希望。
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历程正说明这一点。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正日益上升为经济大国,但是我们民族立身的传统文化正逐渐稀薄减少,不少年轻人对于依附西方强势经济进入中国的生活方式兴趣浓厚,对于来自欧美的西洋节日,也觉得时尚有趣,从而倍加追捧。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新鲜与好奇无可厚非,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样可以理解。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丢掉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美人之美”,但切忌“东施效颦”。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今天,正在巨量流失着自己的文化资源,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的精神基础。可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缺乏真正的认识。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的自信。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回归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下一条: ·[萧放]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