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5 | 点击数:19113
 
 
二、民族节日传统内涵论析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它强调了两大方面,一是特定空间的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是特定群体传承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符合这一概念规定。我们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重点探讨中国节日传统。
传统是既有的文化模式的传袭。传统二字,从语义上看,是动态的抽象,传者,延续,统者,头绪,人们将复杂的事物理出一种头绪,也就是说抽象出一种能够概括与说明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更明确地说它是指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事的习惯模式。有人进一步说:传统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1]P7)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活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里就不仅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P8)我们用这种思想来解决各种文化问题,在传统社会被证明是有效的。节日传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炼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层面:
(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如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其中节日饮食传统尤其鲜明。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日食品,甚至人们直接用食品名称,称呼节日。正月初一,北方饺子,南方年糕。饺子与年糕既是节日美食,又都饱含民俗寓意,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年旧年在午夜子时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节祭祖与馈赠的节日食品,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年年提高。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四月浴佛节的缘豆,五月端午节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年三十的团年饭。人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这固然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它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它首先是献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是家庭共享的节日美食。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礼仪,《礼记.礼运》曾经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节日食品在节日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每一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围绕着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美味,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二)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中国节日生活传统中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如在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中,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就有春节与中秋,即使是以驱疫、祈求平安为主题的端午,民间也通过节俗活动强调它的伦理内涵,如出嫁女儿回娘家,未婚女婿给岳父母上大礼等。节日人伦传统浸润在中国节日民俗生活之中,在节日活动中随处可见。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文化张扬的社会,伦理文化浸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而传统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三)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我们从传统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人们往往在自然时序的转接点与重要的农事季节时上跟神灵沟通。伴随着节日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的是人们的系列民俗解释,“与节庆历史同时并行的是节庆诠释的历史”,[3](P38)这种解释既有对过去历史的片段的、变形的、或象征性的记忆,也有从民众理解的角度对新习俗产生的说明。虽然其中纷繁复杂,甚至相互抵牾矛盾,但都是民众心路的历程,是他们的精神痕迹,更是其情感聚焦的所在。节日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娱乐与节日游艺同样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民众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并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保证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大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下一条: ·[萧放]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