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5 | 点击数:19109
 
(三)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凭借。“民间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宝贵财富,它同时还是建设先进文化,将之推向前进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助力。”[4](P22)传统节日就属于这样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是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民族文化传统依赖家庭与社会传承,其中节日是重要的时间载体。对于传统的认识与理解各时代都有不同的侧重,人们在传承传统时,不断地通过习俗解说赋予传统以新的解释。这种新解释往往构成新的传统内涵。我们一向强调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核心是和谐,这种和谐就经历了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偏重于人与上天,人与家族的和谐。人们多以祈求祭献的方式取得与神秘上天的沟通,通过祭祀祖先、家族聚会的方式维护家族的联系。随着节日习俗的演进,我们常常看到民众依托节日进行的文化创造。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不断地将天神俗化成人格神,继而创造出人们与具有高尚情操的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系,如端午节本来是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但在六朝时期由于历史时势的因缘,人们将它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将龙舟竞渡与节日食粽的习俗都解释为追悼屈原,从而将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上升为一个具有重大的伦理意义的重要节日。还有七夕本来是立秋时节的星神祭祀,后来人们逐渐不满足遥远上天的故事,将其变化为充满人间情趣牛郎织女相会、庭院穿针乞巧的习俗。在节日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将传统的家族关系扩大转化为人与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如元宵与市井娱乐等。由中国节日文化演进的历史看,传统节日不仅保守着文化传统,同时也不断更新发展着民族文化。
二是任何民族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真实的建造,大都是要有已经存在的事物作凭借或借鉴的。它的选择、消化,进而综合、创造。新的东西主要从旧的东西蜕化出来。”[5](P1)在当代社会,传统节日同样构成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的形成应该从中国节日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人们逐渐重新认识到,集中于节日习俗中的调节人与自然及人伦关系的方式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之道。重新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中的人性意义,亲近自然、亲近身边的人正成为现代休闲生活的关注的中心内容。当代西方的思想家之所以对中国先秦儒家、道家思想发生浓厚兴趣,就在于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新体认。节日正是生发强调这一传统的最佳时机。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近年来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工作范围,如何让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发挥实际的效用,为人类的健康进步提供知识与智慧也是遗产保护工作者所致力的方向。[6](P7)
(四)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7](P17)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经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俗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大节超越了汉民族,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国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地区。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需要,它在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上有特殊的作用。传统节日在和谐社会建设作用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积蓄未来生产生活的心理能量。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季节的转换时节,这一时节人们会因身体不适,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扰,人们通过节日的庆祝娱乐调整情绪,鼓舞精神,我们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常见锣鼓喧天、爆竹齐鸣、彩旗翻飞,所有这些物像都是为了发泄与平衡人们内在的情绪,正如《孔子家语.观乡射》谈到蜡祭时所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节日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以实际的习俗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染人们的心灵,短暂的节日狂欢是为了长期的心灵安宁,“乐则安,安则久”,[8](P1029)社会成员的“血气和平”是社会和谐的真正基础。
其次,传统节日能有效协调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重视邻里交往。在传统节日中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回归家庭的主题,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节日给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的聚集机会,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给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9](P96-101)传统社会有“忠臣必出于孝义之家”的说法,在现代社会,守法公民同样得力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传统节日注意调节乡村邻里与城市社区关系,节日除了家族内聚的一面,它也有扩大社会交往的特性。我们看春节的社火表演,清明的郊游,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物的馈送,重阳的登高等,都给人们创造了交往的机会。家庭伦理关系与社会伦理关系通过传统节日得到周期强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再次,传统节日以其独有传统魅力,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传统节日为社会消费提供了重大商机。传统节日因其负载的特殊文化内涵,它较一般公众假日更能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消费,中国春节的消费都是传统节日推动经济消费市场的典型。传统社会的庙市,当今的城乡庙会,一般都依附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期间人们因为节日物质享受与社会交往的需要,有着超常的消费需求。传统节日为活跃城乡经济,扩大商品市场提供了文化动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袁学俊]七月七:民间节庆文化的抢救
下一条: ·[萧放]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