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跳麻姐姐。
“麻姐姐”即民间传说中麻姑的俗称。这项活动实际上是古代巫术的遗存,被认为十分神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首先确定一位跳神姑娘(确定的办法有三:或梦见过自己跳麻姐姐,想到乞巧节时真正跳一回;或认为自己当年有厄运,为求吉避凶而要求跳麻姐姐;或公认神灵会在该女孩身上附体而被公推出来),并请一位有跳神经验的中年妇女来主持、指导和协助,同时还要选择两个姑娘站在两边陪跳。开始时,主跳姑娘钻到供桌下准备回答问话,桌旁许多姑娘同声问:“麻姐姐,做啥着呢?”主跳姑娘在桌下回答:“簸粮食着呢!”桌旁姑娘则用数板调齐唱:“簸东了,簸西了,簸下的粮食鸡啄了!”唱毕又问:“麻姐姐,做啥着呢?”主跳姑娘又在桌下回答:“磨面着呢!”桌旁姑娘又唱:“东磨面,西磨面,渠里无水磨不转。”如此经过多次问答后,主跳姑娘则突然钻出供桌,并拉长声调高喊:“麻姐姐的神—来—了”!于是桌旁许多姑娘开始唱《麻姐姐歌》,并开始在原地双足跳跃、双臂前后甩动,越跳越快。左右两个陪跳者如果体力不支可以换人,但主跳姑娘必须一直跳下去直到“神灵附体”。如果跳了一段时间主跳者仍然脸色不变,神志清醒,就被视为神不附体,只好作罢。而多数主跳者往往跳到一定时候脸色发白、神志晃忽、自行倒地。这时,所有姑娘马上跪地,主持妇女则焚烧黄表并祈祷说:“麻姐姐,麻姐姐,请你嘴里头莫要留言,舌底下莫要压话,给黑眼的阳人(指阳世间看不清事态的人)指一条明路……!”接着就问吉凶祸福。主跳者气喘嘘嘘,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使人不知所云;有时也会说出村里的一些蹊跷之事,会引起人们事后的传播和长久议论。上世纪40年代以前,“跳麻姐姐”在各村镇相当普遍,而现在多数村庄已不再进行这项活动了。
(五)相互拜巧。
在乞巧节期间,各村庄、街道距离较近的乞巧点之间要进行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在人口稠密、乞巧点分布较多的地方,这种相互拜巧活动往往多达十多次。按当地传统乡俗,相互拜巧活动应在初七早晨祈神迎水仪式结束后方能展开。但因近年来设立乞巧点的村庄愈来愈多,一天时间已不够用,所以就打破了常规,从初二就开始相互拜巧了。姑娘们穿戴一新,排列成队,前面引领的姑娘手捧香盘,内置各种祭品和赠给对方的礼物——巧芽,边走边唱乞巧歌。到了要拜巧的乞巧点,照例在堂屋内祭祀跪拜,赠送巧芽,然后到院内与当地姑娘们一起唱歌跳舞。歌舞毕,主方必然茶点招待,对远路来的拜巧者们还要招待吃饭。招待罢,主方将拜巧队伍送到村口,依依惜别,拜巧即告结束。
(六)祈神迎水。
七月初七早晨,各乞巧点都要在传统习俗规定的泉、井边(如西和县城外的东泉,十里乡九眼泉等)举行祈神迎水仪式。姑娘们晨起梳妆打扮妥当后,在乞巧点集中,然后捧香盘(内置祭品和献给水神的巧芽等物)者前导,其余姑娘执扇着帕提水瓶或水罐随行。到了泉边或井边,照例要举行祈神跪拜仪式,并高声齐唱迎水歌。其词曰:
水神爷面前摆香案,迎上神水照花瓣。
水神爷出了南天门,你把神水赐两瓶。
水神爷打坐水晶宫,你把神水赐两桶。
……
唱毕,燃放鞭炮,把献给水神的巧芽折成小段撒入泉、井中,汲水的姑娘则将所携的水罐打满水,然后拎着水罐列队返回各自的坐巧之家。西和县城外的东泉,是一个重要的祈神迎水之处,每年七月七日上午,总有十多支迎水队伍先后到达,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在过去,这个场合也是物色提亲对象的大好机会。有的男青年虽已提亲或订亲,但尚未见过女孩面,也乘此机会在媒人指点下远距离观察女方,有的知情人也来凑热闹,评说议论,饶有趣味。
从前,礼县盐官镇的乞巧姑娘们在初七上午,祈神迎水之后,还要举行“讨巧”活动,即在街道两旁的商号店铺门前扭摆前行唱巧,掌柜的往往用现金或实物予以犒赏。现在,姑娘们则把当地的机关、单位也纳入了“讨巧”范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
|